TOP

药物的奥秘:了解药物如何在体内工作

2024-05-17 20: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是人类对抗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武器。它们以化学分子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身体,通过与体内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引发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从而达到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目的。那么,药物究竟是如何在体内工作的呢?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药物的奇妙之旅。

一、药物的吸收:从给药部位到血液循环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如口腔、皮肤、鼻腔、直肠等)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给药途径的不同,决定了药物吸收的速度和效率。

口服给药:这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在胃中溶解,然后进入小肠。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因为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血液供应。药物分子在肠道中被吸收,通过肠壁的细胞膜进入血液,最终进入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脏,药物可能会经历首过效应,即在进入全身循环之前被部分代谢。

吸入给药:一般用于容易气化的药物。由于肺泡表面积很大,肺血流量丰富,因此只要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气态药物即能经肺迅速吸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局部用药: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用药,主要是在皮肤、眼、鼻、咽喉和阴道等部位产生局部作用。

注射给药:包括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的方式,吸收速度最快,适用于需要迅速起效的情况。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射到皮肤下或肌肉中,药物在注射后会通过周围的组织进入血液循环,速度相对较慢。

二、药物的分布:从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

药物被吸收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的各部位,包括需要治疗的部位。药物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血流量、组织的亲和力和药物的结合能力。

血流量:给药部位的血液供应越丰富,药物吸收速度越快,分布也越快。

组织亲和力:某些药物可能会集中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这与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关。

药物结合能力:药物在血液中可能会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产物。这种结合是可逆的,是药物在体内的暂时储存形式,也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三、药物的代谢:在体内的化学结构改变

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药物;二是活化,由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的代谢物或产生有毒的代谢物。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通过氧化、还原、分解、结合等方式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

首过效应:口服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酶的作用:药物代谢过程中,酶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是肝脏中的“化学工厂”,负责将药物转化为更易排泄的形式。

四、药物的排泄:从体内清除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最终要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这是药物在体内最后的过程。排泄主要通过肾脏从尿液排泄,其次经胆汁从粪便排泄。挥发性药物主要经过肺随呼出气体排泄,也有药物可经汗液和乳汁排泄。

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进入尿液,最终排出体外。

胆汁排泄: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肝脏进入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

其他途径:少数药物可通过汗液、唾液、泪液和乳汁等途径排泄。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体内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作用机制通常涉及与体内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酶和受体)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受体介导: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作用于受体而发挥药理作用。受体是人体内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药物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和药理作用。

酶调节:一部分药物以酶作为作用靶点,对酶产生激活、诱导、抑制、复活等作用,从而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

离子通道调节:细胞膜上有许多离子通道,如钠、钾、钙、氯等离子通道。一部分药物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抑制或阻断离子通道的开放,影响细胞内外无机离子的转运。

核酸干扰:核酸(DNA、RNA)控制着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的分裂。一部分药物通过干扰核酸的代谢过程而发挥作用。

六、总结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个体的生理状态等。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合理地使用药物,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药物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保障自己的健康。

(赵子影 河南省胸科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