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这些习惯可能导致牙体牙髓病

2025-03-09 13: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牙体牙髓病是指牙齿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的疾病,包括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牙体牙髓病的习惯,以及它们对牙齿健康的潜在影响。

1.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

   - 每日刷牙次数不足或刷牙方法不当:刷牙是预防牙体牙髓病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每天刷牙次数少于两次,或者刷牙时用力过猛、刷牙时间短、刷牙方向错误,都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和细菌在口腔内积累,形成牙菌斑。牙菌斑是一种黏稠的薄膜,主要由细菌和细菌代谢产物组成,它会在牙齿表面逐渐堆积,特别是在牙缝和牙龈边缘等难以清洁的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牙菌斑中的细菌会分解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逐渐腐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形成龋洞。此外,不正确的刷牙方法还可能损伤牙龈,导致牙龈退缩,暴露出牙根,增加牙髓感染的风险。

   - 不使用牙线或间隙刷:牙齿间的邻接面是牙刷难以触及的区域,不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这些部位,容易导致邻面龋齿。邻面龋齿初期往往不易被发现,等到出现疼痛或敏感时,病情已经较为严重。牙线可以有效清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菌斑,而间隙刷则适用于较大牙缝的清洁。忽视这些辅助清洁工具的使用,无疑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2.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 高糖饮食:经常摄入高糖食物和饮料,如糖果、蛋糕、碳酸饮料等,会增加口腔内细菌的活性。这些细菌会将糖分转化为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形成龋齿。研究表明,频繁摄入含糖食物和饮料的人群,患龋齿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由于他们的牙齿发育尚未完全,更容易受到糖分的侵害。

   - 酸性食物和饮料:频繁摄入酸性食物和饮料,如柠檬、醋、果汁等,也会直接腐蚀牙齿表面,导致牙齿硬组织的溶解。酸性物质会破坏牙齿表面的矿物质结构,使其变得脆弱,容易形成龋洞。此外,酸性环境还会抑制唾液的缓冲作用,进一步加剧牙齿的脱矿过程。

3. 吸烟和饮酒

   - 吸烟:吸烟不仅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还会导致牙齿变色、牙周病和牙齿丧失。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焦油沉积在牙齿表面,形成烟斑,难以清除,长期积累会损害牙龈健康。吸烟还会抑制口腔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牙龈的抵抗力,增加牙周病的发生概率。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炎症,会导致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最终引起牙齿松动和脱落。

   - 饮酒:过量饮酒会导致口腔黏膜干燥,降低口腔自洁能力,增加口腔疾病的风险。酒精还可能干扰口腔内正常菌群平衡,促进病原菌生长。长期饮酒者往往伴有口腔异味、牙龈出血等症状,这些都是口腔健康状况恶化的表现。

4. 睡眠时张口呼吸

   - 张口呼吸:长期张口呼吸会导致口腔干燥,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清洁口腔、中和酸性物质、促进牙齿再矿化等作用,缺乏唾液会增加患龋齿的风险。此外,张口呼吸还可能导致口腔内气流紊乱,影响牙齿的正常排列,增加牙齿错位和咬合不正的风险。

5. 磨牙和紧咬牙

   - 磨牙和紧咬牙:在睡眠或紧张时无意识地磨牙或紧咬牙,称为磨牙症。这种习惯会导致牙齿过度磨损,牙釉质受损,甚至引起牙髓暴露,导致牙髓炎。磨牙症不仅影响牙齿健康,还可能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头痛等症状。长期的磨牙和紧咬牙还会导致咀嚼肌疲劳,影响正常的咀嚼功能。

6. 使用牙齿不当

   - 用牙齿开瓶盖、撕咬硬物:用牙齿开启瓶盖或撕咬硬物等行为,会增加牙齿折裂或崩坏的风险,导致牙髓暴露,引发牙髓炎。牙齿虽然坚硬,但并不适合承受过大的外力。这些不当的使用方式不仅会损伤牙齿本身,还可能引起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损伤。

7. 忽视定期口腔检查

   - 不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专业清洁:忽视定期的口腔检查和专业清洁,可能导致早期的牙体牙髓病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从而发展为更严重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定期的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龋齿、牙龈炎等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专业清洁则可以有效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健康。

综上所述:预防牙体牙髓病,需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专业清洁,戒烟限酒,并注意避免用牙齿进行非咀嚼功能的活动。一旦发现牙齿有异常,如疼痛、敏感、颜色改变等,应立即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此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重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牙体牙髓病的发生。

(陈勇臻 平顶山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平顶山市口腔医院) 口腔急诊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