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远离骨质疏松,守护骨骼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均衡饮食,为骨骼“添砖加瓦”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蛋白质则是构成骨基质的重要成分。因此,均衡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
牛奶、豆制品、鱼虾等是钙的良好来源。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常吃豆腐、虾皮等食物,可有效补充钙质。深海鱼、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适当食用有助于钙的吸收。同时,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肉、瘦肉等,为骨骼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此外,要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对骨骼健康的影响。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体内钙的流失,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因此应保持低盐饮食。过度节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骨骼健康,要维持合理的体重和均衡的营养摄入。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会增加尿钙排出,不利于骨骼健康,应适量饮用。
适度运动,给骨骼“施加压力”
运动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方式。适度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骨密度,对骨骼产生有益的应力刺激。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能够加快全身组织和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对骨骼有刺激作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重量训练也是增加骨骼负荷、促进骨骼生长和强化的有效方法。但骨质疏松患者应选择低至中等强度的重量训练,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训练导致骨折。例如,可以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如手臂弯举、肩部推举等,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进行2—3次。
长期缺乏运动,骨骼缺乏应力刺激,会使骨量减少。因此,要避免久坐不动,尽量减少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等静态活动,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身体,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
戒烟限酒,为骨骼“排除干扰”
吸烟和过量饮酒对骨骼健康有着诸多不良影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骨骼细胞,干扰雌激素代谢,导致骨量减少,增加女性骨质疏松风险。长期吸烟还会使血管收缩,减少骨骼血液供应,影响成骨细胞功能。
过量饮酒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影响骨形成,还可能导致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酒精还会影响肝脏功能,干扰维生素D的活化,进一步加重骨量流失。
因此,为了骨骼健康,应尽早戒烟限酒。戒烟可以通过逐渐减少吸烟量、使用戒烟辅助工具等方式进行;限酒则要控制饮酒量和频率,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充足日照,助骨骼“合成营养”
晒太阳是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的重要途径。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当皮肤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时,体内的胆固醇会转化为维生素D3,经过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后,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从而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
建议每天保证20—30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让身体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晒太阳的最佳时间是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此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适中,既能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又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晒太阳时,应尽量暴露更多的皮肤,如手臂、腿部等,但要注意做好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晒导致皮肤损伤。
定期检查,为骨骼“保驾护航”
由于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发现,因此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是早期发现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法。
骨密度检查可以准确测量骨骼的矿物质含量,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和骨折风险。对于绝经后女性、老年人、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一般建议每年检查一次。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远离骨质疏松,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养成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充足日照和定期检查等健康生活习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为自己的骨骼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王绍辉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髋关节外一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