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止痛药选择指南: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有何不同?

2025-04-19 08:2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头痛、牙痛、关节痛等疼痛找上门,或是遭遇感冒发烧带来的不适,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家中常备的止痛药。在众多非处方止痛药中,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最为常见的两种选择,它们都能快速缓解疼痛与降低体温,但实际功效和适用情况却大有不同。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疼痛时做出更科学的用药决策,还能有效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一、作用机制:不同的 “止痛路径”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它的止痛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是一种在人体炎症反应和疼痛感受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布洛芬抑制其合成后,能从根源上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同时也能起到解热和抗炎的效果 。无论是因为运动损伤引起的关节肿痛,还是女性生理期的痛经,布洛芬都能通过这种机制发挥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则有所不同。它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及释放,而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引起出汗以达到解热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痛觉神经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提高痛阈而产生镇痛效果。但对乙酰氨基酚对外周组织的前列腺素合成几乎没有影响,所以它的抗炎作用很弱,一般只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二、功效差异:适用症状各有侧重
布洛芬的止痛、解热和抗炎效果较为全面。在止痛方面,它对多种疼痛都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如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等,尤其是对于因炎症引起的疼痛效果显著。在解热方面,布洛芬能有效降低高热体温,且降温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达 6 - 8 小时 。此外,它的抗炎特性使其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状缓解。

对乙酰氨基酚则更侧重于缓解疼痛和退热。它的止痛效果相对温和,对于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等轻至中度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对于严重疼痛效果有限。在退热方面,对乙酰氨基酚能快速降低体温,起效时间通常在 30 分钟到 1 小时左右,不过降温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约为 4 - 6 小时。由于抗炎作用弱,对乙酰氨基酚不适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三、适用人群:特殊情况需谨慎
布洛芬虽然适用范围广,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在使用时需格外谨慎,怀孕 20 周后禁用布洛芬,因为它可能会导致胎儿动脉导管过早闭合,影响胎儿心肺功能;哺乳期女性服用布洛芬后,药物成分可能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造成潜在影响 。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的患者,以及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人群,也不宜使用布洛芬,因为它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增加出血风险,还会加重肝肾负担。

对乙酰氨基酚的适用人群相对更广,通常可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也适用于 6 个月以上的儿童。不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同样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对乙酰氨基酚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肝损伤,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

四、不良反应:风险各有不同
布洛芬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胃痛等,长期或大量使用还可能诱发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问题。此外,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

对乙酰氨基酚相对比较安全,但如果过量服用,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正常剂量下使用,不良反应较少,但少数人可能会出现皮疹、荨麻疹、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五、使用注意事项:正确用药保安全
在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时,都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的剂量和疗程服用,避免超量或长期使用。两种药物不能同时服用,因为它们都有解热镇痛作用,同时服用会增加药物剂量,进而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此外,服药期间应避免饮酒,酒精会增加这两种药物对肝脏和胃肠道的损伤。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虽然都是常见的止痛药,但在作用机制、功效、适用人群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了解这些不同之处,才能在面对疼痛和发热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如果疼痛或发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陈丽娴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药剂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