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2型糖尿病(T2DM)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尤其在肥胖儿童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由于儿童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导致诊断延迟。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早发现与早诊断策略对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以下从高危人群筛查、早期症状识别、实验室检测及诊断标准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高危人群筛查:精准识别重点对象
(一)儿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特征:
1.肥胖与超重:体重指数(BMI)≥同年龄同性别第85百分位,或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120%。
2.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病史。
3.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皮肤色素沉着、增厚)、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4.出生特征:早产、小于胎龄儿或大于胎龄儿。
5.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高糖饮食、久坐少动、睡眠不足等。
(二)筛查建议:
1.重点年龄段:6-10岁及青春期儿童,尤其是存在≥2个危险因素者。
2.筛查频率:高危儿童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三)筛查方法:
1.空腹血糖≥7.0mmol/L;
2.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
3.HbA1c≥6.5%;
4.随机血糖≥11.1mmol/L。
5.分子遗传学检测:对6月龄内发病、无胰岛自身抗体或存在单基因糖尿病特征者,需排除MODY(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等遗传性糖尿病。
二、早期症状识别:警惕非典型表现
(一)儿童2型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生长发育问题或生活习惯不良,需重点关注以下表现:
1.多饮、多尿: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患儿尿量增多(每日>3000ml),夜间遗尿。
2.多食易饥:胰岛素抵抗导致葡萄糖利用障碍,患儿食欲旺盛但体重不增或下降。
3.乏力与黑棘皮病:胰岛素抵抗导致能量代谢障碍,患儿常感疲劳;黑棘皮病(颈后、腋窝、腹股沟皮肤色素沉着、天鹅绒样增厚)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体征。
4.视力模糊:高血糖引起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导致暂时性近视。
5.反复感染:皮肤疖肿、泌尿系感染、伤口愈合延迟等,提示免疫功能受损。
(二)临床警示:
1.肥胖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或生长发育迟缓(年身高增长<5cm);
2.合并黑棘皮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多重代谢异常;
3.母亲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患儿为小于胎龄儿。
三、实验室检测:多维度评估代谢状态
(一)血糖检测:
1.空腹血糖(FPG)≥7.0mmol/L;
2.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3.随机血糖≥11.1mmol/L(伴典型症状)。
(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6.5%提示糖尿病。
2.对于HbA1c5.7%-6.4%者,需进一步评估糖尿病前期风险。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空腹血糖≥7.0mmol/L或2小时血糖≥11.1mmol/L可确诊。
2.1小时血糖≥8.6mmol/L或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不足(C肽水平低下)提示胰岛功能受损。
(四)其他检测:
1.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2.肝功能: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
3.尿微量白蛋白:早期肾损伤标志。
四、诊断标准:综合评估与鉴别诊断
(一)儿童2型糖尿病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1.血糖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或HbA1c≥6.5%。
2.胰岛功能:非胰岛素依赖,胰岛自身抗体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
(二)鉴别诊断:
1.排除1型糖尿病:起病急、酮症酸中毒倾向、胰岛自身抗体阳性;
2.排除单基因糖尿病:如MODY、新生儿糖尿病等;
3.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如库欣综合征、胰高血糖素瘤等。
(三)特殊情况:
青少年疑似2型糖尿病但症状轻微、家族史阴性且无典型代谢综合征特征时,需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排除单基因糖尿病。
五、早发现与早诊断的实践建议
(一)加强健康教育:
1.提高家长对儿童2型糖尿病的认知,关注肥胖、黑棘皮病等高危信号;
2.推广“三多一少”症状的早期识别,避免误诊为生长问题。
(二)优化筛查策略:
1.对超重/肥胖儿童(BMI≥P85)合并≥2个危险因素者,10岁起每年筛查;
2.对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2型糖尿病史者,6-10岁启动筛查。
(三)规范诊断流程:
1.空腹血糖、OGTT、HbA1c联合检测,提高诊断准确性;
2.对疑似病例行胰岛功能评估(C肽水平)及自身抗体检测。
(三)动态监测与随访:
1.对糖尿病前期儿童(HbA1c5.7%-6.4%)每半年复查;
2.对确诊患儿建立代谢档案,定期评估并发症风险。
六、预防与干预:从源头控制疾病进展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控制总热量,增加全谷物、蔬菜摄入,减少高糖饮料;
2.运动:每日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减少久坐时间。
(二)体重管理:
1.目标:BMI维持在同年龄同性别第50百分位以下;
2.方法:家庭-学校-社区联合干预,提供营养指导与运动支持。
(三)代谢监测:
1.定期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
2.对高危儿童进行胰岛素敏感性评估(如HOMA-IR指数)。
七、总结
儿童2型糖尿病的早发现与早诊断需建立“高危人群筛查-症状识别-实验室检测-综合诊断”的闭环体系。通过精准筛查、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儿童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开发更敏感的生物标志物,推动从“被动治疗”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刘倩倩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检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