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引发的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活动能力受限。今天,疼痛科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骨质疏松性疼痛的护理要点。
骨质疏松性疼痛: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日常活动以及心理健康。
基础护理:为缓解疼痛筑牢根基
1.舒适的环境:保持患者居住环境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湿度在50%-60%。这样的环境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疼痛带来的不适。同时,床铺要软硬适中,过软的床会使脊柱在睡眠时无法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加重疼痛;过硬的床则会增加身体局部的压力,同样不利于疼痛的缓解。
2.正确的体位: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对于减轻疼痛至关重要。在休息时,可让患者仰卧位,在膝盖下方垫一个薄枕头,使膝关节微屈,这样可以放松腰部肌肉,减轻腰椎的压力;侧卧位时,应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可在两腿之间夹一个薄毛巾卷,避免髋关节过度内收或外展。在患者站立和行走时,要提醒其保持挺胸、抬头、收腹的姿势,避免弯腰驼背,减少脊柱的受力不均。
疼痛管理:多管齐下缓解痛苦
1.物理止痛法:热敷、按摩、理疗等物理方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减轻疼痛。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防止烫伤皮肤。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由专业人员或在其指导下进行,沿着疼痛部位的肌肉纹理方向进行按摩,每次按摩时间10-15分钟。常见的理疗方式如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等,需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理疗师的指导进行,一般每周进行3-5次,每次15-30分钟。
2.药物止痛:当物理止痛方法效果不佳时,需要根据疼痛的程度合理使用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常用的一线止痛药物,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应在饭后服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对于中重度疼痛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等,但阿片类药物有一定的成瘾性和副作用,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神志等生命体征。此外,降钙素类药物不仅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还具有中枢性止痛作用,对于骨质疏松性疼痛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饮食与运动:助力骨骼健康
1.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骨质疏松的防治至关重要。增加钙的摄入是关键,牛奶、豆制品、鱼虾、坚果等都是富含钙的食物,建议每天饮用300-500毫升牛奶,多吃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同时,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可通过多晒太阳和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来获取,如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等。此外,饮食中还应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K以及其他矿物质,以维持骨骼的正常代谢和健康。
2.适度的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改善肌肉力量,减少疼痛的发生。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适合选择一些低强度、高重复性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散步时,速度不宜过快,每次30-60分钟,每周至少进行5次;太极拳和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能有效锻炼全身肌肉和关节,每周可练习3-5次,每次30-45分钟。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导致骨折。
心理护理:驱散疼痛带来的阴霾
长期的疼痛折磨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受,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心理护理在骨质疏松性疼痛的护理中不可或缺。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骨质疏松性疼痛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基础护理、疼痛管理、饮食运动以及心理护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做好全方位的护理工作,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更好地应对骨质疏松症带来的挑战。
(张倩楠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疼痛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