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涵盖了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一系列严重疾病。这类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征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正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西医:精准诊断与高效治疗
现代西医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能够精确地检测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异常,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部位,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在治疗上,西医以药物、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主要手段。药物方面,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调节血脂,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则能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担。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和介入治疗能够迅速开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和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然而,西医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部分患者对药物不耐受;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恢复需要一定时间;而且西医治疗往往侧重于局部病变的处理,对于患者的整体调理和预防复发方面相对不足。
二、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例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机不畅、痰浊内生、瘀血阻滞,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在治疗上,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分型,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见的证型有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气阴两虚型等。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心血瘀阻型可选用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痰浊内阻型可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以化痰祛湿、宽胸散结。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多种外治方法。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平衡阴阳,改善心脑血管功能;推拿按摩能够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症状;拔罐可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对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中医的优势在于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源上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而且中医治疗方法相对温和,副作用较小。但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相对较慢,对于一些急性发作的患者,可能无法及时控制病情。
三、内科专家的健康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1. 急性期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等,应优先采用西医的急救措施,如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迅速开通阻塞的血管,挽救濒死的心肌和脑组织。在病情稳定后,可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采用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促进患者的康复。
2. 缓解期治疗:在疾病的缓解期,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复发。此时,中医可以发挥其整体调理的优势,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证型,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对于气阴两虚型的患者,可选用生脉散等方剂益气养阴。
3. 康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在康复治疗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西医的康复训练方法,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中医的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效果。
4. 预防保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中医的养生理念,如顺应四时、调和阴阳、饮食有节等,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可以根据个人体质,适当服用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中药,如三七、丹参等,以活血化瘀、预防血栓形成。
四、总结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它充分发挥了西医精准诊断和高效治疗的优势,以及中医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作为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抵御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守护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王永强 清丰县人民医院 老年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