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

2025-01-28 08: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实践,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敏锐的共情能力以及持久的耐心。与躯体疾病不同,精神健康问题往往伴随着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症状控制,更要深入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恢复对生活的掌控感。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康复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本质是通过建立信任、共情与专业干预,帮助患者重构自我认知、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并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走进其内心世界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方法和要点来让我们给大家一块分享如下:

一、首先应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

1. 认知扭曲与现实解离表现:患者可能存在妄想(如被害妄想)、幻觉(如幻听)或思维逻辑断裂(如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导致其无法准确感知外界环境。类比:如同戴着一副“扭曲的眼镜”看世界,护理人员需通过倾听与澄清,帮助患者区分“主观体验”与“客观现实”。

 2. 情绪调节障碍表现:抑郁患者的自我价值感极度低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波动剧烈,焦虑障碍患者持续处于“战或逃”应激状态。干预重点:通过正念疗法(Mindfulness)、情绪日记等工具,引导患者识别并命名情绪,逐步建立适应性应对策略。

3. 社会功能退缩机制:长期疾病导致患者社交技能退化、病耻感增强,形成“自我孤立-功能衰退”的恶性循环。突破点:设计结构化社交训练(如角色扮演、小组治疗),从微小目标(如眼神接触)逐步重建社会连接。

二:建立信任关系

1.尊重与理解:尊重患者的人格、隐私和感受,理解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不歧视、不嘲笑,让患者感受到被接纳。

2.积极倾听:给予患者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认真倾听,不打断,用眼神交流、点头等方式表示关注,让患者感到被重视。

  3.真诚对待:护理人员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相处,言行一致,不虚假做作,让患者能够信任护理人员。

 三:了解患者心理需求

  1.观察行为表现:注意患者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行为细节,从中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如患者频繁踱步可能表示焦虑,沉默寡言可能是情绪低落或有心理负担。

  2.分析心理状态:结合患者的病情、病史、家庭背景等因素,深入分析其心理状态。例如,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可能存在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的心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有幻觉、妄想等导致的恐惧、不安。

 3.关注特殊需求: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患者有不同的特殊需求。如强迫症患者可能对秩序和完美有过度追求,护理时要注意不要轻易打乱其生活秩序。

 四: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

  1.语言沟通:使用简单、清晰、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流,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刺激性的词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理解能力调整沟通方式,对于思维迟缓的患者,要耐心等待其回答;对于思维奔逸的患者,要适当引导话题,避免过于分散。

2.非语言沟通:运用微笑、点头、轻轻触摸等非语言方式传递关心和支持。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握住患者的手,在患者情绪激动时可以起到安抚作用,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化背景来把握分寸。

 五:提供心理支持与鼓励

 1.肯定与鼓励:及时肯定患者的积极表现和进步,哪怕是很小的改变,如主动与他人打招呼、按时服药等,都要给予鼓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治疗动力。

  2.帮助树立信心: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明白疾病是可以治疗和控制的,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情感支持:当患者情绪低落、焦虑或恐惧时,陪伴在他们身边,给予情感上的安慰,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六: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整洁、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和治疗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心理的不良影响。

  2.促进患者社交:鼓励患者与病友交流互动,组织一些适合的集体活动,如手工制作、音乐疗法等,让患者在社交中获得支持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

总之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场“以心换心”的旅程,其本质是帮助患者从“被疾病定义的存在”回归“具有主体性的人”。这一过程要求护理人员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同时,始终以“看见患者背后那个完整的人”为终极目标。未来,随着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与跨文化心理学的进展,心理护理的精准性与可及性将进一步提升,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为这一特殊群体点亮更多希望之光。

 

(王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神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