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精神疾病康复期护理:助力患者回归社会

2025-05-04 10:0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精神疾病康复期护理是帮助患者从疾病状态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是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减少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阶段。以下是系统化的护理策略,需从心理、生活、社交、医疗等多维度综合干预,助力患者顺利回归社会,具体措施如下:

 一、心理护理:重建患者内心秩序

1.尊重与共情:以尊重、理解的态度与患者沟通,使用恰当称呼,态度和蔼、语言诚恳,体会患者心境,帮助其正确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重塑人格与消除自卑:用实际病例鼓励患者,使其明白精神疾病经治疗和心理调节后可正常生活工作,帮助患者看到自身优点长处,克服自卑心理。

3.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加强患者与家属、单位的联系,让患者感受到关心与支持,体会家庭温暖和社会支持,认识到自身仍是社会有用之人,消除抑郁情绪。

4.自杀预防:对有自杀史、持久自杀威胁及严重抑郁症患者,提高警惕,严加防范,注意自杀征兆,采取保护措施,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打消轻生念头。

5. 家属宣教: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纠正错误观念,鼓励家属正确对待患者,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让患者单位、同事、邻居等给予理解、同情,不歧视患者,认识到良好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康复和预后的重要作用,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促进患者坚持维持服药治疗,巩固疗效,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二、生活护理:营造稳定康复环境

1.规律作息: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需确保每晚7 - 8小时睡眠时间,以维持身体和心理的稳定状态。

健康饮食: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糖分和高脂肪食物,有助于改善患者心情和身体健康,为康复提供物质基础。

2.适度运动:鼓励患者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游泳,可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心理韧性。

3.个人卫生与家务参与:鼓励患者参与日常家务活动,如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三、社交护理:重建社会关系网络

1.鼓励社交参与: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兴趣小组等,帮助其重新建立社交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感受社会接纳和支持,增强生活归属感。

2.社交技能训练:针对患者社交功能退化情况,设计结构化社交训练,如角色扮演、小组治疗等,从微小目标如眼神接触开始,逐步重建社会连接。

3.家庭与社会包容:亲朋好友、邻居等应了解患者需求,给予理解和帮助,避免社会孤立,减少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医疗护理:确保治疗连续有效

1.按时服药: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患者服药,家属要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建立服药记录表格,记录每次服药的时间和剂量,避免漏服、错服。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嗜睡等,不要自行增减药量,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2.定期复查:定期带患者到医院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睡眠情况等,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病情复发的早期迹象,如情绪波动大、睡眠障碍、行为异常等。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紧急处理:了解潜在的复发征兆,如失眠、情绪波动、幻觉等,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干预,防止病情恶化。

五、康复训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1.生活技能训练:对患者进行个人卫生、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2.职业技能训练:根据患者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一些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如手工制作、电脑操作等,为患者回归社会做准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3.认知训练:提高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改善认知功能,促进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界环境。

通过系统化、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多数患者可逐步实现社会功能代偿。护理重点在于“平衡”——既提供支持又避免依赖,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找到有尊严的生活方式。总之通过以上综合护理措施,可以帮助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最终顺利回归社会。

(王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精神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