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本期科普专家北京市怀柔安佳医院精神科主管护师于丽倩,今天给大家科普的内容是:家里有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照护要注意什么?
当家中有一位患有精神障碍的亲人,无论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还是其他类型的精神问题,整个家庭的节奏往往都会被打乱。许多照顾者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与他们沟通,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劝说,什么时候该沉默,更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病情反复,或者家庭成员情绪崩溃。
精神障碍不同于普通的躯体疾病,它影响的不只是患者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还深深牵动着家庭关系的稳定与亲人之间的信任。照护不仅仅是“看着他吃药”,更是一场持久的心理与生活陪伴。那么,普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照顾精神障碍患者,既保障患者安全,又不让家庭陷入过度紧张和疲惫?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也不是无解的问题。从衣食住行到情绪应对、家庭互动,我们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让照护更有温度,也更有希望。
一、给患者一个有安全感的生活环境
精神障碍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会变得异常敏感,有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一场噪音都可能引发焦虑、愤怒或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家人的态度和环境的安定尤为重要。
首先,居住环境应尽可能保持安静、整洁、有规律。不需要高档装修,但必须让人感觉“可控”和“有秩序”。例如,固定的作息时间、规律的饭点、熟悉的摆设位置,都会给患者带来安全感,避免情绪突然波动。
其次,要避免刺激性的声音或画面。电视节目选择轻松平和的内容,尽量少看情节紧张、暴力或带有强烈冲突的片段。有时患者可能会突然被某些信息触动情绪,家属不妨与其共同观看,并适时引导话题,帮助他们建立现实感。
如果患者曾出现过攻击行为或自伤倾向,家中应暂时移除尖锐物品、刀具、大型玻璃制品,并确保房门、窗户、安全锁等功能良好。如果条件允许,可专门为患者布置一个“安静角”,在那里可以静坐、听音乐、画画,作为他们的“避风港”。
二、与患者沟通:理解大于说服,倾听胜于质问
很多家属一开始都尝试“讲道理”,劝说患者“振作一点”“别多想”,或者提醒“这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样的沟通方式对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往往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加剧他们的自责与焦虑。
患者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被理解。沟通时,我们可以放慢语速,语气保持柔和,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如果他们出现一些看似“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立刻反驳或纠正,而是可以先表示“我明白你是这么感觉的”,等情绪平稳后再慢慢引导到现实。有时,沉默比说话更有力量。当患者不愿意交谈、独自坐在角落时,家属不必急于拉他出来,而可以选择安静地陪伴、做饭、打扫卫生,保持一种“我在你身边”的存在感,这对稳定患者情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用生活细节默默支持,而不是全面接管
有些照护者出于爱,会把患者的生活安排得滴水不漏,从吃什么到什么时候出门,样样都管得很细。这种“全包式照顾”看似体贴,其实反而削弱了患者对生活的参与感和掌控力。
精神障碍的恢复过程需要鼓励患者参与到生活中来。比如,料理个人卫生,鼓励患者完成或协助完成一些简单家务,如洗菜、晒衣服、倒垃圾、收拾碗筷等,哪怕做得慢一点、做得不够好,也要耐心支持,让他们在劳动中找到价值感。哪怕只是帮忙喂养家里的小宠物,也是一种积极的互动。
在生活节奏方面,不要给患者太大的压力,比如强迫他们“今天必须出门”“这个月一定要去找工作”,这会适得其反。更好的方式是:设立小目标,比如“今天我们一起到楼下走5分钟”“明天我们尝试吃早餐后不立刻回床上”。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循序渐进的进步,更容易让患者恢复信心。
四、面对复发、情绪失控时,家人要保持冷静
精神障碍的恢复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充满波动的曲线。有时明明状态挺好,却突然情绪低落或出现异常言行,这是很常见的情况。面对这种“反复”,家属首先要做的,就是稳住自己的情绪。
当患者烦躁、激动、哭闹甚至说一些攻击性言语时,切记不要争辩或压制。可以先保持距离,给予他们一点空间,同时简短回应,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不舒服”“我就在这儿,不会走”,用平稳的语气缓冲他们的情绪。
如果患者有严重的伤人或自伤倾向,家属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而不是自己硬抗。可以拨打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医院或社区心理服务的热线,寻求应急干预。千万不要把危险行为当作“发脾气”,更不能忽视或掩盖。
日常照护中,一定要遵医嘱服药,切不可自行调整药量或停药。也可以尝试记录患者情绪变化的时间、诱因和反应情况,帮助医生后期判断病情变化,更好地调整后续康复策略。
五、家属照护者也需要被关心和支持
长时间照顾精神障碍患者,会让照护者产生巨大的情绪压力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在患者不愿沟通、治疗效果反复、家人之间观念不一时,照护者往往会陷入孤独、挫败,甚至产生“我是不是也快撑不下去了”的念头。
这时候,请照护者一定要明白: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他人。
要学会分担压力,比如与亲人、朋友适当倾诉,参与一些支持小组或线上互助群,倾听他人的经验与安慰,也可以偶尔外出散心、安排属于自己的小休息。即便是每天半小时的独处、阅读、喝杯茶,都是心理的充电过程。
照护,是一场温柔的修复过程
家中有精神障碍患者,固然会带来很多挑战,但它并不意味着生活从此失控。只要我们多一份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份耐心、少一分焦虑,就能一点一滴修复那些看不见的裂痕。精神疾病不是“绝路”,而是一种需要陪伴、接纳与时间共同治愈的经历。家属的态度和行为,不仅决定着患者的恢复速度,也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温度。我们照护的,不只是一个患病的亲人,更是一个有尊严、有情感、有可能慢慢好起来的生命。愿每一个被精神障碍困扰的家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支持方式,在平凡的日子里,照见希望的光亮。
(于丽倩 北京市怀柔安佳医院 精神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