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药:手术台上的“双刃剑”与精准驾驭

2025-04-15 13: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的手术舞台上,麻醉药宛如一把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双刃剑”,它既为患者带来了无痛、舒适的手术体验,助力手术顺利开展,又因自身的特性和潜在风险,需要医疗人员如履薄冰般精准驾驭。

麻醉药的首要功绩,无疑是化解手术带来的剧痛。当锐利的手术刀划开肌肤,复杂的操作深入人体内部,如果没有麻醉药的“护航”,患者必将遭受难以承受的折磨。从局部麻醉让特定区域失去知觉,到全身麻醉使意识沉入“休眠”,它们创造出一个平静的手术环境,让外科医生得以心无旁骛地施展技艺,专注于病灶的清除与组织的修复。例如,在肺叶切除术、纤维板剥脱术、肝肿瘤切除术、腰胸椎结核手术以及腰椎神经压迫神经减压术等高精度、高难度的操作中,麻醉药令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平稳度过漫长过程,为手术成功奠定基石。

然而,麻醉药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也时刻警醒着医护人员。其对生理机能的干扰不容小觑,全身麻醉时,呼吸抑制可能让肺部的气体交换陷入停滞,心血管系统也易受波动,血压、心率如同在风雨中飘摇的帆船,稍不留神便可能偏离安全航道。过敏反应更是潜伏的“暗礁”,少数患者可能对麻醉药物产生剧烈过敏,轻则皮肤红肿、瘙痒,重则呼吸道梗阻、过敏性休克,瞬间危及生命。而且,不同患者对麻醉药的反应千差万别,年龄、体重、基础疾病、遗传特质等因素交织,使得麻醉方案必须量体裁衣,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术后苏醒延迟、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康复进程。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精准驾驭麻醉药成为守护手术安全的核心竞争力。术前评估是关键一役,麻醉医师如同侦探,细致入微地探寻患者病史,从过往手术麻醉经历到日常用药细节,从心肺功能数据到肝肾代谢指标,全方位收集信息,借此预判患者对麻醉药的耐受程度与潜在风险,精心雕琢个性化麻醉计划。术中,他们化身领航员,借助先进监测设备,紧密追踪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手术刺激强度、时长,灵活调控麻醉深度,既保证麻醉效果稳固,又避免药物过量引发危机。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凝聚着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犹如在刀尖上舞蹈,维持着麻醉的微妙平衡。

术后,麻醉团队的守护依然持续。他们密切关注患者苏醒状态,从意识恢复的瞬间到呼吸、循环的全面稳定,步步把关,及时处理镇痛、止吐等事宜,降低并发症风险,确保患者平稳过渡至康复阶段。这一过程中,多学科协作亦不可或缺,麻醉医师与外科医生、护士紧密配合,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为患者筑牢安全防线。

从第一瓶乙醚开启现代麻醉纪元,到如今种类繁多、机制精细的麻醉药物不断涌现,医学在进步,对麻醉药的驾驭也在精益求精。它要求从业者怀揣敬畏之心,以科学为舵、以经验为桨,在解除病痛与防范风险间找到最佳路径。如此,方能让麻醉药这把“双刃剑”在手术台上稳稳握住,只为斩断病魔困扰,护佑患者安然往返于生死边缘,迎接健康新生。未来,随着研究深入、技术革新,我们期待麻醉药能被驾驭得更加得心应手,为医疗事业注入更强底气。

(谭九清 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手术室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