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器械护士:手术台上的“器械管家”,精准配合是如何炼成的?

2025-04-11 17: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灯火通明的手术间里,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于主刀医生的操作时,总有一个身影在无菌器械台与手术区域间精准穿梭:递钳、换刀、剪线、吸液……每一个动作都与医生的操作严丝合缝。这就是器械护士——手术台上的“隐形指挥官”,她们用毫米级的精准配合,为手术安全筑起重要防线。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我将带你揭开这个岗位的神秘面纱,看看“器械管家”的精准配合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一、手术台上的“第三只手”:器械护士的核心角色

器械护士并非简单的“器械传递员”,而是手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在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当主刀医生说出“分离钳”时,器械护士需在1秒内递出合适型号的器械;当医生操作到关键步骤,她们要预判下一步需求,提前备好止血钳、电凝钩等工具。这种“无缝衔接”背后,是对手术流程的深度理解和对医生习惯的精准把握。

其核心职责可概括为“三重角色”:

-器械管理者:从术前器械清点、灭菌核查,到术中传递、术后整理,全程掌控器械状态。一把止血钳的咬合是否紧密、缝合针的型号是否匹配,都可能影响手术进程。

-无菌守护者:严格监督手术区域的无菌操作,及时提醒医生避免手碰到非无菌区,防止器械被污染。曾有一台骨科手术中,器械护士发现医生手套边缘不慎接触到托盘外侧,立即提醒更换手套,避免了潜在感染风险。

-流程协作者:熟悉手术的每一个步骤,当突发情况出现时,能快速调配所需器械。例如术中突发大出血,需在几秒内递出吸引器、止血纱布、结扎钳等工具,为抢救争取时间。

有数据显示,配备经验丰富的器械护士,可使手术时间平均缩短15%-20%,器械相关失误率降低60%以上。在心脏、神经等高精度手术中,这种配合甚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术前准备:把“功课”做在手术前

精准配合的秘诀,藏在手术开始前的细致准备中。一台常规手术的术前准备往往需要2-3小时,复杂手术甚至提前一天就开始筹备。

器械清点:精确到“一根针、一根线”

器械护士会按照手术通知单,从器械库调取专用器械包。以开腹手术为例,标准器械包包含32把钳子、18把剪刀、25根缝合针等近百件物品,每一件都要检查:

-功能完好性:止血钳的齿纹是否对齐,手术剪的刃口是否锋利,缝合针是否有弯钩或倒刺。

-数量准确性:用“双人四查”法清点(术前、术中关腹前、关腹后、术后各查一次),并记录在清点单上,哪怕少一根0号线头都要彻查。

曾有位年轻护士在术前清点时,发现一包缝合针少了一根0.8mm的圆针,最终在器械包夹层中找到——这根针若遗留在患者体内,可能造成致命后果。

熟悉方案:“吃透”手术的每一个细节

拿到手术方案后,器械护士要做三项功课:

1.研究手术步骤:例如胃癌根治术,需明确游离胃大弯、清扫淋巴结、吻合胃肠等步骤的顺序,预判每个环节所需器械。

2.了解患者情况:根据患者的体型、病情调整器械。如肥胖患者需准备加长型手术钳,儿童患者则需选用小型器械。

3.适配医生习惯:每位主刀医生的操作偏好不同,有的习惯用弯止血钳,有的偏爱直钳;有的缝合时喜欢先穿好3根针,有的则需要随时递针。这些细节都要提前沟通确认。

术前访视时,器械护士还会与患者简单交流,了解过敏史(如对金属过敏需准备特殊材质器械),同时通过聊天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这看似与手术无关,却能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麻醉和手术。

三、术中配合:在“高压”中保持“零失误”

手术开始后,器械护士进入“高度专注模式”,眼观手术进程,耳听医生指令,手备所需器械,大脑还要预判下一步操作,这种“多线程工作”对体力和脑力都是极大考验。

传递器械:“稳、准、快”的机械性精准

传递器械有严格的“规范动作”:

-递钳子时,握住钳尾,让钳头朝向医生操作方向,确保医生接过就能使用,无需调整角度。

-递缝合针时,用持针器夹住针的中后1/3处,针尖朝向组织,避免刺伤医生手指。

-传递锋利器械(如手术刀)时,需用弯盘承接,刀刃朝向自己,防止意外划伤。

在一台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医生需要在直径2-3mm的血管上操作,器械护士必须将动脉瘤夹精准放在医生指尖,力度轻了会掉落,重了会影响医生手感——这种配合误差需控制在0.5cm以内。

应急处理:在“突发”中保持冷静

手术中难免出现意外,器械护士的应急能力尤为关键。当术中突然大出血,她们要在10秒内完成:

-递出吸引器(保持术野清晰)

-准备止血材料(止血纱布、明胶海绵)

-提供止血器械(双极电凝、止血钳)

-协助输血(传递血袋、开通输液通路)

曾有一台肝切除手术中,患者突然出现血管破裂,喷射状出血瞬间模糊了术野。器械护士立即递上大号吸引器,同时快速打开止血器械包,配合医生在3分钟内完成止血——这种反应速度,来自于日常的应急演练和对解剖结构的熟悉。

无菌监督:“吹毛求疵”的底线思维

器械护士是手术间的“无菌警察”。她们要时刻观察:

-医生的手是否越过无菌区边界

-器械托盘是否被非无菌物品接触

-手术衣是否有破损

-缝合线等耗材的包装是否完好

一旦发现违规,需立即提醒。曾有位实习医生无意识地用戴手套的手推了一下眼镜,器械护士当即要求更换手套,并更换被污染的器械——这种“不近人情”,实则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负责。

四、术后收尾:“善始善终”的细致活儿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器械护士的术后整理同样关乎患者安全和手术室效率。

器械清点与处理

关闭腹腔后,需再次清点所有器械、纱布、缝针,确保与术前数量一致。若有缺失,必须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找到,必要时通过X线定位。曾有一台剖宫产手术,术后清点发现少了一块小纱布,最终在胎盘标本袋中找到,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医疗纠纷。

术后器械需分类处理:

-污染器械(接触过肿瘤组织、感染病灶)需先消毒再清洗

-精密器械(如腹腔镜镜头、显微剪刀)需手工擦拭,避免超声清洗损伤

-缝合针、刀片等锐器放入专用利器盒,防止刺伤保洁人员

手术记录与交接

详细记录术中器械使用情况、特殊事件(如器械损坏、突发出血),为术后总结和病历完善提供依据。同时与巡回护士、病房护士交接患者携带的物品(如引流管数量、术中用药),确保信息传递无遗漏。

五、精准配合的“修炼之路”:从新手到专家

成为一名能独立配合复杂手术的器械护士,通常需要3-5年的系统培养,其成长路径就像“升级打怪”:

新手期(1年内):掌握“规范动作”

从基础器械识别开始,背诵每种器械的名称、用途、传递方法。在模拟手术中练习清点技巧,在简单手术(如疝气修补)中担任助手,熟悉流程。这个阶段最容易犯的错是“递错器械”,需要通过反复记忆和前辈带教纠正。

成长期(1-3年):积累“手术思维”

开始独立配合常规手术,重点学习预判医生需求。例如看到医生开始分离组织,就提前备好止血钳;听到医生说“缝合”,就准备好对应型号的针线。同时学习应急处理,参与抢救演练,培养“临危不乱”的心态。

专家期(3年以上):形成“默契配合”

能精准把握不同医生的操作习惯,甚至在医生未开口时就递出所需器械。可配合心脏、神经等复杂手术,对特殊器械(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器械)了如指掌。这个阶段的护士,更像医生的“搭档”,能通过细微动作理解医生意图。

日常训练同样严苛:每周参加手术视频复盘,分析配合中的不足;每月进行器械清点速度比赛,要求3分钟内完成50件器械的清点;每季度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大出血、器械故障等场景。

六、背后的坚守:不为人知的“手术台故事”

器械护士的工作充满挑战:一台手术站立4-8小时是常态,大型手术甚至需要10小时以上,中途只能靠巡回护士递水快速喝一口;长期保持高度专注,下班后常感到头晕眼花;因手术时间不固定,错过饭点、深夜加班是家常便饭。

但这份工作也充满成就感:当看到患者平安推出手术室,当主刀医生说“今天配合很顺畅”,当年轻护士在自己的带教下成长,这些瞬间都让她们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手术台上的每一次精准传递,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每一个默契瞬间,都藏着对生命的敬畏。器械护士就像手术团队的“隐形齿轮”,虽不站在聚光灯下,却用专业与坚守,保障着每一台手术的安全进行。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精准,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把平凡的岗位站成风景。

(朱慧花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