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颅内动脉瘤术后的护理要点:做好这 5 点,助你平稳康复

2025-08-12 18: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手术后多久能下床?”“吃什么能帮伤口恢复?”“回家后要不要一直躺着?” 在神经外科病房,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和家属常被这类问题困扰。作为长期参与动脉瘤诊疗的护士,我深知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 颅内动脉瘤手术(无论是开颅夹闭还是介入栓塞)对脑组织和血管有一定影响,科学的术后护理不仅能降低并发症风险,还能帮患者更快恢复正常生活。今天,我们就从临床角度,拆解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的 5 个核心要点,让患者和家属少走弯路。

首先要明确:颅内动脉瘤术后康复是 “循序渐进” 的过程。动脉瘤本身是颅内动脉壁上的 “薄弱凸起”,手术目的是通过夹闭或栓塞防止其破裂,但术后脑血管需要时间适应血流变化,脑组织也处于敏感状态。因此,术后护理的核心原则是 “稳定生命体征、保护脑组织、预防并发症、逐步恢复功能”,尤其要警惕术后 24-72 小时的 “高危期”(易出现出血、脑水肿等问题)和出院后的 “康复关键期”(需避免诱发因素)。

一、术后早期(住院期间):紧盯 “3 大核心指标”,筑牢安全防线

术后 1-3 天是并发症高发期,护理重点在于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危险信号。家属和陪护人员需配合医护人员,重点关注以下 3 项指标:

1. 意识与精神状态:判断脑功能的 “晴雨表”

术后患者可能因麻醉未醒或脑组织轻微水肿,出现嗜睡、烦躁等表现,但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告知医生:

意识突然模糊,呼唤无反应、瞳孔大小不一(一侧大一侧小);

原本清醒的患者突然胡言乱语、躁动不安,或肢体活动能力下降(如一侧手脚无法抬起);

频繁呕吐,且呈 “喷射状”(区别于普通呕吐,常伴随头痛加剧)。

这些可能是颅内压升高、脑水肿或少量出血的信号,需通过头颅 CT 等检查及时处理。

2. 血压控制:避免血管 “二次受伤”

术后血压波动是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或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需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

一般需将收缩压控制在 120-140mmHg(具体数值因人而异,由医生根据手术方式和患者基础疾病设定);

避免血压骤升:患者排便时不可用力(可使用开塞露辅助),避免情绪激动、咳嗽用力,翻身时动作轻柔,防止突然改变体位;

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需按时服用降压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医护人员会定期监测血压,家属发现患者头晕、心慌时,及时提醒测量。

3. 伤口与引流管护理:预防感染与异常出血

开颅手术患者头部有伤口,需保持敷料干燥清洁,若发现敷料渗血、渗液增多,或伤口周围红肿、发热,可能是感染或出血迹象;

部分患者术后会留置引流管(如脑室引流管、伤口引流管),家属需注意避免患者翻身时牵拉、扭曲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正常为淡血性,若突然变为鲜红色或量骤增,需立即告知医生),不可自行调节引流袋高度(需遵医嘱保持特定高度,防止颅内压异常)。

二、饮食与营养:“清淡均衡” 是关键,避开 3 类禁忌

术后合理饮食能为身体修复提供能量,同时减少对脑血管的刺激,需遵循 “循序渐进、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 的原则:

1. 饮食过渡:从 “流质” 到 “普通” 逐步升级

术后 6 小时内(若医生允许)可先喝少量温开水,无呕吐、腹胀等不适,再过渡到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

术后 1-2 天,可改为软食(如烂面条、鸡蛋羹、豆腐等),避免粗糙、坚硬的食物(防止咀嚼用力导致血压升高);

术后 3 天左右,若消化功能正常,可恢复普通饮食,但需保持清淡。

2. 营养搭配:重点补充 3 类营养素

优质蛋白:帮助伤口愈合,如鱼肉(清蒸最佳)、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

维生素与膳食纤维:预防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易升高颅内压),多吃新鲜蔬菜(菠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香蕉、苹果、猕猴桃等,避免过酸或过甜);

适量碳水:提供能量,选择小米、燕麦等粗粮,避免精制糖(如蛋糕、糖果,防止血糖波动)。

3. 严格避开 3 类禁忌食物

高盐食物:如咸菜、腌肉、酱菜等,避免加重高血压,增加脑血管负担;

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浓茶、咖啡等,可能刺激血管收缩,诱发头痛或血压波动;

烟酒:酒精和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脑血管痉挛风险,术后必须严格戒除(包括二手烟)。

三、康复锻炼:“慢节奏” 推进,避免 3 个误区

术后康复锻炼需 “量力而行”,过早或过度活动可能影响恢复,过晚则可能导致肢体功能退化,需遵循 “从被动到主动、从床上到下床、从短时间到长时间” 的原则:

1. 术后早期(1-7 天):以 “床上活动” 为主

术后 1-2 天,若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由家属协助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按摩四肢、屈伸关节),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2-3 次,预防血栓和肌肉萎缩;

术后 3-7 天,可尝试床上坐起(先从靠坐开始,背后垫软枕,每次 5-10 分钟,逐渐延长时间),若坐起后无头晕、头痛,可在床边短暂站立(需有人搀扶,避免跌倒)。

2. 术后恢复期(出院后 1-3 个月):逐步增加活动量

出院后 1 个月内,以 “轻度活动” 为主,如在室内缓慢散步(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2 次)、缓慢上下楼梯(需有人陪同),避免弯腰、低头、提重物(提物重量不超过 5 斤,防止颅内压升高);

术后 2-3 个月,可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如户外散步(每次 20-30 分钟)、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跑步、跳跃、剧烈咳嗽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

3. 避开 3 个康复误区

误区 1:“术后要绝对卧床,一动都不能动”—— 长期卧床易导致血栓、肺部感染,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尽早开始轻度活动更利于恢复;

误区 2:“多走路能快点好”—— 过度活动会增加心脏和脑血管负担,可能诱发头痛、头晕,需根据自身感受调整,以 “活动后不疲劳、无不适” 为度;

误区 3:“忽视语言、认知功能训练”——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说话不清、记忆力下降,可通过简单的语言交流(如读报纸、讲故事)、记忆力小游戏(如记单词、认图片)逐步恢复,必要时寻求康复科医生帮助。

四、并发症预防:重点警惕 “2 大高危问题”

颅内动脉瘤术后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做好预防措施能大幅降低风险:

1. 预防脑血管痉挛(术后最常见风险之一)

脑血管痉挛多发生在术后 3-14 天,因手术刺激或血液刺激脑血管,导致血管收缩、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模糊等。预防要点:

遵医嘱按时服用预防痉挛的药物(如尼莫地平),不可自行停药;

保证充足液体摄入(每天饮水量 1500-2000ml,除非医生限制饮水),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

避免情绪紧张、焦虑,保持心情平稳(情绪波动易诱发血管痉挛)。

2. 预防肺部感染

术后患者因卧床、咳嗽无力,易发生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预防要点:

定时翻身、拍背(每 2 小时一次),拍背时手指并拢弯曲成杯状,从背部下方往上轻轻拍打,帮助痰液排出;

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先深吸气,再用力咳嗽 2-3 次),每天 3-4 次;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患者受凉感冒。

五、出院后管理:牢记 “3 个必须”,定期随访不松懈

出院不代表康复结束,长期管理对预防动脉瘤复发至关重要,需牢记以下 3 点:

1. 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

术后可能需要服用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介入栓塞术后常用)、预防痉挛药物等,需按时按量服用,记录服药时间和剂量,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抗血小板药物突然停用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2. 必须避开 “诱发因素”

避免血压骤升: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情绪平和,不与人争吵;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术后半年内不从事搬运、装修等重活,避免剧烈运动(如篮球、游泳等);

预防便秘:多吃膳食纤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用乳果糖等缓泻剂,坚决避免用力排便。

3. 必须定期随访复查

术后 3-6 个月需进行第一次复查(头颅 CTA 或 MRA,评估动脉瘤是否完全闭塞、脑血管情况);

若恢复良好,之后可每年复查一次,长期监测脑血管变化;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模糊、肢体无力、抽搐,或原有症状突然加重,可能是动脉瘤复发或其他脑血管问题。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是一场 “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记住:科学的护理不是 “过度保护”,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帮助身体恢复功能。只要做好监测、控好血压、合理饮食、科学锻炼、定期随访,大多数患者都能在术后 3-6 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回归工作和家庭。如果在护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专业的指导会让康复之路更顺畅。

(高粉萍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 神经(脑)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