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额头滚烫、小脸通红时,新手父母常常手足无措。发烧作为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既是免疫系统工作的信号,也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既能帮助宝宝舒适度过发热期,又能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风险。
一、正确认识发烧:不是敌人而是盟友
发烧本质上是身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机制。当体温升高时,病原体繁殖速度减缓,免疫细胞活性增强。医学上定义:
低热:37.3-38℃
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重点观察 :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38℃必须立即就医;3-6个月≥39℃或发热持续24小时需就诊;6个月以上发热超过72小时应就医。但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出现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皮疹、拒绝饮水等危险信号,都需紧急医疗干预。
二、药物退热:精准用药安全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儿童使用两种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 :适用于3个月以上宝宝,每次10-15mg/kg,间隔4-6小时,24小时不超过5次
布洛芬 :适用于6个月以上宝宝,每次5-10mg/kg,间隔6-8小时,24小时不超过4次
用药禁忌 :
避免两种药物交替使用(增加用药错误风险)
脱水患儿慎用布洛芬(可能损伤肾脏)
G6PD缺乏症患儿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退热栓仅用于呕吐严重无法口服的情况
常见误区 :
× 体温未达38.5℃就急于用药
× 通过加大剂量追求快速退热
× 使用阿司匹林、安乃近等儿童禁忌药物
× 将成人药物减量后给宝宝服用
三、物理降温:自然安全的辅助手段
当药物尚未起效或宝宝不适合用药时,正确的物理降温能有效改善不适:
1. 环境调节
保持室温22-24℃,湿度50-60%。避免过度包裹,穿着纯棉单衣即可。传统"捂汗"做法极其危险,可能引发高热惊厥。
2. 温水擦浴
使用32-34℃温水(手感微凉但不冷),重点擦拭:
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腘窝。
每次擦拭3-5分钟,避开前胸、腹部、足底。禁止使用酒精擦浴(可能引起中毒或寒战)。
3. 局部冷敷
将冷毛巾(非冰袋)置于前额,每2-3分钟更换一次。也可使用退热贴,但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避免过敏。
4. 足部保暖
适当穿薄袜或盖住脚部,维持足部温暖有助于体温调节中枢正常工作,避免因末梢循环不良导致"假性低温"。
四、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发热时基础代谢率提高,水分需求增加:
母乳喂养婴儿:增加喂养频率
配方奶喂养:适当稀释(如150ml水+4勺奶粉改为160ml水+4勺奶粉)
已添加辅食宝宝:提供稀释果汁(1:1兑水)、口服补液盐溶液
推荐食物 :
√ 小米粥、面片汤等流质
√ 苹果泥、香蕉等含钾食物
√ 蒸蛋羹等易消化蛋白质
× 油腻、高糖、刺激性食物
五、特殊情况处理:高热惊厥应对
约5%的6个月-5岁儿童可能出现热性惊厥,表现为:
意识丧失;四肢抽动;眼球上翻;口唇青紫。
正确处理 :
保持镇静,计时发作时长
将宝宝侧卧防止窒息
松开衣领,清除口鼻分泌物
不要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任何物品
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立即就医
预防措施 :
曾有热性惊厥史的宝宝,体温达38℃即可考虑用药
避免体温骤升诱因(如疫苗接种后密切监测)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六、康复观察:退热后的注意事项
体温正常后仍需密切观察48小时:
精神状态恢复情况;饮食量是否回升;有无新发症状(皮疹、咳嗽加重等);排尿是否正常。
警惕"假愈期" :某些传染病(如幼儿急疹、流感)可能出现"热退疹出"或症状反复的情况。若退热后宝宝仍萎靡不振,需及时复诊。
记住: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科学的处理方式不是单纯追求体温数字的下降,而是帮助宝宝舒适地度过这个过程,同时密切观察潜在的健康问题。当您掌握这些原则后,就能从容应对宝宝的发热状况,避免过度焦虑和不当处理。
(李秀美 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