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发烧别慌!儿科护士教你科学降温的3个关键步骤

2021-05-10 17:5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宝宝半夜烧到39℃,额头烫得像小火炉,要不要立刻送医院?”“物理降温到底擦哪里才管用?”“退烧药吃了没效果,是不是剂量不够?”每当宝宝发烧,新手爸妈总会被一连串的问题裹挟着陷入焦虑。作为在儿科临床工作10年的护士,我想告诉大家:发烧本身是宝宝免疫系统在“战斗”的表现,盲目降温反而可能帮倒忙。掌握科学的降温逻辑,做好这3个关键步骤,才能既守护宝宝舒适,又不干扰身体的防御机制。

第一步:准确判断发烧,别急着“灭火”

很多家长一摸宝宝额头发烫就慌了神,其实体温测量的准确性是科学处理的前提。首先要明确:宝宝正常腋下体温在36℃-37.2℃之间,超过37.3℃属于低热,38.5℃-39℃为中度发热,超过39℃则是高热。但测量时要避开这些干扰因素:刚喝完热水、剧烈哭闹后、包裹过厚或环境温度过高,这些情况可能让体温暂时升高0.5℃左右,建议休息20分钟后再测。

更重要的是,发烧的度数≠病情严重程度。我曾遇到过宝宝烧到39.5℃却精神十足,玩玩具时笑声不断;也见过38℃的宝宝蔫蔫地趴在家长怀里,连奶都不想喝。判断是否需要紧急处理,关键看两点:一是宝宝的精神状态,二是伴随症状。如果发烧时宝宝还能正常吃奶、玩耍,说明身体有足够的“战斗力”,无需急于降温;但如果出现持续哭闹、拒绝进食、呼吸急促(婴儿每分钟超过50次)、嘴唇发紫等情况,无论体温多少,都要及时就医。

为什么不建议一发烧就急着降温?因为当病毒或细菌入侵时,人体会主动调高体温——这个过程就像给免疫系统“加buff”,高温能抑制病原体繁殖,还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研究发现,适度发烧(38.5℃以下)的宝宝,恢复速度反而比强行降温的更快。所以在38.5℃以下,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退烧”,而是让宝宝感觉舒服:解开过厚的衣物,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用湿毛巾轻轻擦拭颈窝帮助散热,同时多喂温水或母乳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第二步:把握用药时机,退烧药不是“神药”

当宝宝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明显烦躁不适时,就该考虑使用退烧药了。但很多家长在用药时存在误区,反而影响效果。

选对药是前提。目前儿科推荐的安全退烧药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适合2个月以上宝宝)和布洛芬(适合6个月以上宝宝)。这两种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中枢起效,副作用相对更小;布洛芬兼具退烧和抗炎作用,降温持续时间更长(6-8小时),但可能对胃黏膜有轻微刺激,建议随餐服用。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复方感冒药里常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同时服用可能导致过量,给1岁宝宝喂药前,一定要仔细核对成分表。

剂量计算有讲究。很多家长按年龄给药,却忽略了宝宝的体重差异。正确的做法是: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mg,布洛芬每次每公斤体重5-10mg。比如10公斤的宝宝,一次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应为100-150mg(常见剂型每毫升含100mg,即1-1.5ml)。用药时要使用药物自带的量杯或滴管,普通勺子误差太大易导致剂量不足或过量。

用药后观察有耐心。退烧药起效需要时间,口服后30-60分钟才会逐渐发挥作用,体温可能只下降1-1.5℃,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好转,就说明药物在发挥作用。切勿因为体温没降到正常就频繁加药,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虽能延长降温时间,但容易记错剂量,非专业人士不建议尝试。如果服药后4小时体温仍持续升高,或24小时内用药超过4次,需及时联系医生。

第三步:警惕危险信号,该就医时别犹豫

科学降温的核心不是追求“体温正常”,而是在守护宝宝安全的前提下,为免疫系统争取“作战时间”。但出现以下5种情况时,发烧可能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不退:婴儿(尤其是3个月以下)体温超过38℃持续24小时,或3-6个月宝宝超过39℃持续12小时,可能提示严重感染;

-伴随异常症状:发烧时出现抽搐(即使只有1次)、颈部僵硬、剧烈呕吐、皮疹(尤其是瘀斑样皮疹)、尿量明显减少(6小时未排尿);

-特殊人群风险:有先天性心脏病、癫痫、免疫缺陷等基础病的宝宝,发烧可能诱发基础病加重;

-退烧后精神差:服用退烧药体温下降后,宝宝仍萎靡不振、眼神呆滞,不像平时那样对玩具或声音有反应;

-发烧周期异常: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烧通常持续3-5天,如果超过7天仍反复发烧,需排查川崎病、肺炎等问题。

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儿科病房的老话:“护理发烧宝宝,三分靠技巧,七分靠耐心。”愿每个家长都能在孩子生病时,成为他们最安稳的港湾。

(曹静 黄骅市人民医院 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