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嗽快一个月了,药吃了不少,怎么还不好?”“半夜咳得睡不着,听着那声音心都揪紧了”“是不是咳成肺炎了?要不要输液?”每到秋冬季节,儿科门诊总能听到家长们类似的焦虑提问。作为有着12年儿科护理经验的护士,我想告诉大家:小儿咳嗽就像身体的“清道夫”,盲目止咳反而可能让痰液淤积引发更严重的问题。把握这些关键护理细节,才能帮孩子安全度过咳嗽期,还能减少反复感染的可能。
先辨清咳嗽“真面目”,别忙着“镇压”
很多家长把咳嗽当成“敌人”,总想立刻止住,其实咳嗽是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当秋冬干燥的空气刺激黏膜,或病毒、细菌侵袭时,呼吸道会分泌黏液包裹异物,咳嗽就是把这些“垃圾”排出去的过程。盲目用止咳药,相当于把垃圾锁在体内,反而可能加重感染。
要判断咳嗽是否需要干预,先学会听“咳嗽的声音”:
-干咳无痰:像“犬吠”一样的咳嗽,可能是急性喉炎,夜间会加重,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
-湿咳有痰:咳嗽时带着“呼噜呼噜”的痰音,说明呼吸道有分泌物,这时候重点是帮孩子排痰而非止咳;
-阵发性咳嗽:突然一阵剧烈咳嗽,脸憋得通红,甚至咳到呕吐,可能是过敏或支原体感染的信号。
另外,秋冬咳嗽常和环境密切相关。门诊曾遇到一个3岁孩子,咳嗽总在晚上加重,换了环境就好转。后来发现,家里新铺的地毯滋生了螨虫,加湿器没及时清洁导致霉菌超标。这类因环境刺激引发的咳嗽,用药再多也不如改善环境见效快。
排痰是关键,这几个护理动作比吃药更管用
孩子的呼吸道又细又短,加上不会像成人那样主动咳痰,痰液淤积很容易延长病程。掌握这些排痰技巧,能帮孩子减少痛苦:
保持空气湿润是基础。秋冬室内湿度低于40%时,呼吸道黏膜会变得干燥脆弱,痰液也会变稠难以咳出。建议用冷雾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50%-60%,每天换水并彻底清洗,避免霉菌滋生。也可以在浴室放热水制造“蒸汽浴”,抱着孩子在充满蒸汽的环境中待5-10分钟(注意别烫伤),湿润的空气能让痰液变稀。
拍背排痰有讲究。很多家长拍背像“打鼓”,不仅没用还会让孩子不舒服。正确做法是:让孩子侧卧或趴在家长腿上,头稍低,手掌呈空心状(五指并拢稍弯曲),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轻拍打背部两侧(避开脊柱),每次拍5-10分钟,每天3-4次。拍背的力度以能看到孩子肩膀轻微震动为宜,饭后1小时内不要拍,避免呕吐。
补水是最安全的“化痰药”。6个月以下的宝宝多喝母乳或配方奶即可,6个月以上可以少量多次喂温水,每次10-20毫升,每天饮水量比平时增加50-100毫升。水分能稀释痰液,还能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不爱喝水的孩子,也可以用梨煮水(不加糖)或苹果泥补充水分,避免给孩子喝蜂蜜水(1岁以下可能引发肉毒杆菌中毒)。
睡姿调整能减少夜间咳嗽。平躺时痰液容易倒流刺激咽喉,导致咳嗽加重。可以在孩子床垫头部下方垫1-2条毛巾(厚度不超过3厘米),形成15°左右的斜坡,既能缓解痰液刺激,又不会影响脊柱发育。如果孩子夜间咳得厉害,可暂时抱起来竖着拍一拍,待咳嗽缓解后再放下。
避开这些护理误区,否则越咳越重
别用成人止咳药“减半”给孩子吃。成人止咳药中的可待因、右美沙芬等成分,可能抑制儿童呼吸中枢,国家早已禁止给2岁以下孩子使用复方止咳药。即使是儿童专用药,也要看清成分,含“镇咳”作用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痰多的时候绝对不能用。
不要盲目“忌口”或“大补”。有家长认为“咳嗽不能吃鸡蛋、鱼”,其实只要孩子对这些食物不过敏,完全可以正常食用。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反而影响恢复。但要避免给孩子吃油炸、过甜的食物,比如炸鸡、糖果等,这些食物会让痰液变黏稠,加重咳嗽。
别频繁用抗生素“消炎”。秋冬小儿咳嗽多由病毒感染引起,比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盲目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破坏肠道菌群,降低免疫力。判断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要看医生的检查结果,比如血常规显示细菌感染,或胸片提示肺炎时才需使用。
别寄望“偏方”快速止咳。门诊常遇到家长给孩子喂“川贝炖梨”“生姜红糖水”,其实这些偏方并非人人适用。川贝性凉,适合风热咳嗽(痰黄稠),风寒咳嗽(痰清稀)用了反而加重;生姜红糖水适合风寒感冒初期,咳嗽严重时使用会刺激咽喉。孩子体质特殊,用偏方前最好先咨询医生。
秋冬小儿咳嗽就像一场“持久战”,护理的核心不是“消灭”咳嗽,而是帮孩子减少不适,让身体顺利排出痰液。保持耐心,做好细节,比如及时清理孩子的鼻腔分泌物、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大大加快恢复速度。
最后想对家长们说:孩子咳嗽时,你的冷静和细心比任何药物都重要。当你能沉着观察、科学护理时,就是在帮孩子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毕竟,每一次顺利度过生病期,都是孩子免疫力成长的阶梯。
(曹静 黄骅市人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