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宝宝发烧别慌张!这些退烧误区家长别踩

2023-11-08 15: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宝宝额头滚烫,小脸烧得通红,新手爸妈常常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用各种方法帮孩子降温。然而,在退烧过程中,许多家长不知不觉踏入误区,不仅可能耽误病情,甚至会对宝宝健康造成损害。了解并避开这些误区,才能让宝宝在发烧时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

误区一:一发烧就用抗生素
不少家长认为,宝宝发烧就是有炎症,赶紧用抗生素才能好得快。实际上,发烧只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本身,引起发烧的原因多种多样,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疫苗接种反应等都可能导致宝宝体温升高。据统计,儿童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中,约70%-80%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毫无作用。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病情,还可能破坏宝宝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降低免疫力,增加细菌耐药风险。例如,宝宝感染流感病毒引发发烧,使用抗生素根本不会起到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正确做法是,当宝宝发烧时,家长先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精神状态良好,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如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精神萎靡、哭闹不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误区二:捂汗能快速退烧
“捂一捂,出出汗就退烧了”,这是很多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于是,宝宝发烧时,家长就给孩子裹上厚厚的棉衣,盖上多层棉被,试图让孩子捂出汗来降温。但事实上,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过度捂汗不仅无法达到退烧的目的,反而会使宝宝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引发“捂热综合征”。

捂热综合征多发生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表现为高热、大汗淋漓、脱水、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宝宝发烧时,身体散热受阻,捂汗会让热量无法散发,就像给宝宝的身体“加了一把火”。正确的做法是,适当减少宝宝的衣物,帮助散热,保持皮肤干爽透气,这样才能让体温逐渐下降。

误区三:酒精擦浴退烧效果好
曾经,酒精擦浴是一种常见的退烧方法,很多家长认为酒精挥发性强,能快速带走热量。但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宝宝。宝宝的皮肤娇嫩,角质层薄,通透性高,酒精很容易通过皮肤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宝宝出现酒精中毒症状,如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嗜睡等。而且,酒精擦浴还可能引起宝宝皮肤过敏,刺激皮肤,加重不适。

如今,医学专家普遍不建议使用酒精为宝宝擦浴退烧。相比之下,温水擦浴更加安全有效。用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拧至半干后轻轻擦拭宝宝的身体,水分蒸发时能带走体表热量,起到降温作用。同时,擦拭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宝宝着凉。

误区四:体温一降就停药
有些家长看到宝宝体温恢复正常,就立刻停止用药,以为病已经好了。但实际上,宝宝的病情可能并未完全控制,过早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例如,宝宝因细菌感染引发扁桃体炎,服用抗生素治疗后,体温下降,但疗程未足就停药,细菌没有被彻底消灭,就会再次繁殖,引起发烧等症状。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制定治疗疗程。以普通感冒为例,即便宝宝体温恢复正常,也应继续服用1-2天药物巩固治疗。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中耳炎等,更要严格按照医嘱足疗程用药,不能擅自停药。如果家长对用药疗程有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确保治疗彻底。

误区五:退烧越快越好
家长看到宝宝发烧难受,就希望能快速把体温降下来,甚至盲目追求“一针退烧”“一药见效”。然而,退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快降低体温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虚脱、寒战等不良反应。而且,发烧是宝宝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活性,帮助身体对抗病原体。

在宝宝发烧时,家长不要过于焦虑,不必一味追求快速退烧。只要宝宝体温不超过39℃,且精神状态尚可,可以先观察,通过物理降温、多喝水、保证充足休息等方式帮助宝宝缓解不适。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再及时采取药物治疗等措施。

宝宝发烧虽然常见,但家长在应对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科学护理。避开这些退烧误区,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宝宝度过发烧期,既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又能让宝宝更快恢复健康。记住,当对宝宝的病情存在疑问时,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侯双双 商丘市立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