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然而,人们普遍担忧老人做手术的风险较高,这并非空穴来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这些都使得他们在手术及麻醉过程中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但现代麻醉学的发展让精准医疗成为可能,麻醉医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措施,为高龄患者量身定制安全的麻醉方案。
术前评估是关键的第一步。麻醉医生会全面了解患者的内科病史及过往手术经历、药物过敏史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情况。如对高血压老人,要明确其血压控制水平;糖尿病患者则需关注血糖波动范围。同时,还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如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等都至关重要。若患者肝功异常,某些经肝脏代谢的麻醉药物就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品种。此外,心肺功能的评估也必不可少,通过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手段,判断患者能否耐受手术与麻醉。
在制定麻醉计划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尤为重要。全身麻醉可使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手术,但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抑制相对明显;而如椎管内麻醉虽能减少全身性影响,却存在低血压等风险。故可采用联合麻醉的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并相互弥补不足。比如在下肢骨科手术中,以椎管内麻醉为主,辅以轻度的镇静药物,既能保证术区良好的镇痛效果,又能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减少应激反应。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剂量更是精益求精。考虑到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的改变,药物代谢减慢、分布容积增大,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以及器官功能状态精确计算用药量。通常会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滴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新型短效麻醉药物的应用也降低了术后残留作用的风险,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
术中的监测与管理堪称“护航之旅”。麻醉医生如同飞行员操控仪表盘一般,时刻紧盯着各种监测设备的数据。除了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外,还会运用有创动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等高级手段,实时掌握患者的循环状态。一旦出现血压骤降、心律失常等情况,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输液速度等。在呼吸管理方面,根据患者的通气需求设置合适的呼吸参数,确保足够的氧供和二氧化碳排出。
术后镇痛同样不容忽视。有效的镇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促进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多模式镇痛策略被广泛应用,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和方法相结合,如阿片类药物与非甾体抗炎药联用,配合局部神经阻滞技术,在达到理想镇痛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单一药物的副作用。
总之,面对老人做手术的高风险挑战,麻醉医生凭借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通过严谨的术前评估、个性化的麻醉方案设计、精细的术中管理和全面的术后关怀,为高龄患者的手术安全保驾护航,让他们在生命的暮年也能勇敢地迎接疾病的挑战,重获健康与希望。
(姜素莉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