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手术室里,每一场手术都像是一场紧张的战役,而麻醉医生就是那个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的关键角色,尤其是面对高龄老人手术时,这份责任更是沉甸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再加上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这都让高龄老人的手术麻醉充满了挑战。但别担心,麻醉医生们有着一系列“秘密武器”和精心策略,来帮助高龄老人安全度过手术期。
一、高龄老人手术麻醉的挑战
高龄老人的身体就像一台运转多年的“老机器”,各个部件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首先,心肺功能的减退是一个大问题。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就像发动机动力不足;而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气体交换效率变低,呼吸变得浅而快。这使得他们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对各种应激刺激的耐受能力大大降低,很容易出现心率失常、血压波动、呼吸抑制等情况。
其次,肝肾功能也在走“下坡路”。肝脏的解毒和代谢功能减弱,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变慢;肾脏的排泄功能减退,药物的清除时间延长。这意味着同样剂量的麻醉药物,在高龄老人体内的作用时间可能更长,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更高,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药物蓄积中毒。
再者,高龄老人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不仅增加了手术麻醉的复杂性,还可能在术中引发各种并发症。比如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诱导和手术刺激下,血压可能急剧升高或大幅下降,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危象,影响伤口愈合和神经系统功能。
另外,高龄老人的神经系统也较为脆弱,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二、全面细致的术前评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麻醉医生首先会在术前对高龄老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这就像是一场“战前侦察”,要把敌人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老人既往的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以及平时的用药情况。哪怕是每天吃的一粒小小的降压药,都可能对麻醉产生影响,所以绝对不能放过任何细节。
接着是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心肺功能。听诊心脏是否有杂音,肺部是否有啰音,这些异常声音可能就是潜在风险的“预警信号”。同时,还会安排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等,从各个角度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预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除了身体状况,麻醉医生还会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面对手术,高龄老人往往会感到紧张、恐惧,这些不良情绪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应激反应,增加手术风险。所以,麻醉医生会耐心地与老人及其家属沟通,解释麻醉过程和注意事项,消除他们的顾虑,让老人以平和的心态迎接手术。
三、精心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
在充分了解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后,麻醉医生就会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一位高龄老人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麻醉方案,这可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一步。
1.麻醉方式的选择:在麻醉方式上,会优先考虑对生理功能影响较小的方法。区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神经阻滞等,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比如,对于下肢骨折的高龄老人,腰麻或神经阻滞麻醉既能满足手术需求,又能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对心肺功能的抑制。但如果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或者老人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区域麻醉,全身麻醉也是必要的选择。不过,在实施全身麻醉时,会尽量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等方式,精准控制麻醉深度,减少药物用量。
2.麻醉药物的选择: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麻醉医生会优先选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谢快、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比如,丙泊酚是一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它起效迅速,苏醒快,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相对较轻,比较适合高龄老人。同时,会根据老人的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做到精准用药。对于肾功能减退的老人,一些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就会减少用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
四、术中精准监测与管理
手术开始后,麻醉医生就像一位全神贯注的“指挥官”,密切关注着老人的每一个生命体征变化,通过各种先进的监测设备,为手术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就像时刻盯着战场上的“风向标”。一旦发现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急剧波动,麻醉医生会迅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如调整麻醉深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2.麻醉深度监测:借助脑电双频指数(BIS)等监测技术,实时了解老人的麻醉深度。BIS就像是麻醉深度的“温度计”,数值在0-100之间,数值越低表示麻醉越深。通过维持合适的BIS值,既能保证老人在手术中处于无痛、无意识的状态,又能避免麻醉过深对大脑和其他重要脏器造成损伤。
3.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于一些手术风险较高的高龄老人,会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即在动脉内插入一根细小的导管,直接测量动脉血压。这种监测方式比无创血压监测更加准确、及时,能够实时反映血压的瞬间变化,为麻醉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和处理突发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4.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通过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可以了解老人的呼吸功能和通气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二氧化碳潴留或呼吸抑制。一旦发现异常,麻醉医生会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保证老人的呼吸顺畅。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还会根据手术进展和老人的身体反应,随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速度,确保麻醉效果的稳定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会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低血压、低氧血症等,就像在战场上随时应对敌人的突袭。
五、术后贴心护理与监测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战斗”的结束,术后的护理与监测同样至关重要。高龄老人在术后身体较为虚弱,恢复能力较差,需要麻醉医生和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
1.苏醒期管理:在苏醒期,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老人的意识恢复情况、呼吸功能和循环状态。确保老人能够平稳地从麻醉状态中苏醒过来,避免出现苏醒延迟、躁动等情况。如果老人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疼痛,会及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减轻痛苦。
2.疼痛管理:术后疼痛不仅会让老人感到不适,还会影响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功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麻醉医生会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法,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在有效缓解疼痛的同时,减少单一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对于腹部手术的老人,可能会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或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等方式,配合口服或静脉使用的镇痛药物,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3.呼吸与循环管理:加强呼吸道管理,鼓励老人深呼吸、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治疗,帮助排出痰液,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维持循环稳定,避免出现低血压或高血压等不良事件。对于一些心功能较差的老人,可能会适当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改善心功能。
4.认知功能监测:关注老人的认知功能变化,早期发现并干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如果老人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错乱等症状,会及时进行评估和治疗。可以通过与老人交流、简单的认知测试等方式,了解其认知状况。同时,为老人提供安静、舒适的恢复环境,减少外界刺激,有助于认知功能的恢复。
高龄老人手术麻醉虽然充满挑战,但在麻醉医生的精心呵护下,这些风险是可以有效规避的。通过全面细致的术前评估、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制定、术中精准的监测与管理以及术后贴心的护理与监测,麻醉医生就像为高龄老人手术打造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手术期,重新拥抱健康生活。
(王继红 郑州二砂医院 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