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困扰。因此,对慢性病进行“慢”管理,从日常调养到长期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一 日常调养:筑牢健康根基
1饮食调养
合理的饮食是慢性病日常调养的关键。慢性病患者应遵循均衡营养的原则,控制膳食热量,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豆类)、乳制品等。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和饮料,可选择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等,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同时,要定时定量进食,规律的饮食习惯对慢性疾病患者尤为重要,每日三餐应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运动调养
适量的运动对慢性病患者控制体重、维持心血管健康、提高免疫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选择适合的运动形式,如散步、游泳、瑜伽和太极等低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运动时应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并注意运动中的安全,选择平坦、安全的场地,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运动。
3心理调养
压力是导致慢性病症状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慢性病患者要学会缓解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丰富精神生活,运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来减轻日常压力,缓解因压力大引起的身体不适。
二 定期监测:把握健康动态
1健康指标监测
慢性病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例如,高血压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测量血糖,以便及时发现指标异常,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2疾病症状监测
患者要密切关注自身疾病症状的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比如,糖尿病患者若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三多一少”症状加重,或出现视力模糊、手脚麻木等症状,可能是血糖控制不佳或出现了并发症,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三 规范治疗:遵循医嘱保疗效
1 按时服药
慢性病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得擅自改变药物剂量或停药。药物是控制慢性病病情的重要手段,只有规范用药,才能保证治疗效果,延缓疾病进展。
2 定期复诊
定期复诊可以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间隔到医院进行复诊,如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每1—3个月复诊一次,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复诊一次。复诊时,患者要向医生详细汇报自己的症状、饮食、运动等情况,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
四 长期防控:构建健康防线
1 健康教育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慢性病防控的重要性是长期防控的基础。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使人们了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和治疗原则,从而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2 医防协同
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将医疗与预防相结合是长期防控的关键。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应加强合作,建立慢性病防控网络,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开展慢性病筛查工作,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将患者纳入健康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和健康指导。
3 政策支持
完善保障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是长期防控的保障。政府应加大对慢性病防治的投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使慢性病患者能够看得起病、用得上药。同时,要统筹社会资源,利用社会力量推动健康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多的康复服务和支持。
慢性病“慢”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日常调养、定期监测、规范治疗到长期防控等多个方面入手。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为慢性病防控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吴远佳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