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药的“四气五味”:藏在味道里的健康哲学

2023-10-19 17: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体系中,“四气五味”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它们不仅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更是蕴含着古人对健康与自然深刻理解的哲学密码。

一、四气:寒热温凉的自然密码
中药的“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古人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不同反应而总结出来的。这四种性质如同四季的更替,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紧密相连,深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1、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比如黄连,其性寒味苦,是清热燥湿的良药。对于因热邪引起的发热、口渴、烦躁、咽喉肿痛等症状,黄连能发挥显著的疗效。在炎热的夏季,人体易受暑热侵袭,出现中暑症状,此时适当服用含有黄连成分的中药方剂,可有效清热解暑,恢复身体的平衡。

2、热性药物则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性疾病。附子便是热性药物的典型代表,它大辛大热,能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对于阳气虚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急重症,附子能发挥起死回生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人体阳气内敛,若不注意保暖或饮食不当,容易感受寒邪,出现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症状,此时运用附子等热性药物进行调理,可驱散体内寒邪,温暖身体。

3、温性药物的作用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等功效。生姜就是常见的温性药物,它既能发散风寒,又能温中止呕。当人们感受风寒感冒时,喝一碗热姜汤,生姜的温性可促使人体发汗,将体内的寒邪排出体外;对于胃寒引起的呕吐、腹痛等症状,生姜也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4、凉性药物的性质较寒性药物平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等作用。金银花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在风热感冒初期,患者常出现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服用金银花泡的茶或含有金银花的中药方剂,可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五味:酸苦甘辛咸的养生智慧
中药的“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不仅是药物口感的体现,更反映了药物的不同性质和作用。每一种味道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1、酸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五味子是酸味药物的典型代表,它能够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对于肺虚久咳、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等症状,五味子能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比如,一些老年人因肺气虚弱,经常咳嗽不止,服用含有五味子的中药方剂,可收敛肺气,减轻咳嗽症状。

2、苦味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下的作用。黄连、黄芩等苦味药物是清热燥湿的常用药。它们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对于湿热引起的黄疸、痢疾、湿疹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苦味药物还能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如大黄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结便秘。

3、甘味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的作用。甘草是甘味药物的代表,它既能补脾益气,又能调和诸药。在中药方剂中,甘草常常作为使药使用,起到调和药性、缓解药物毒性的作用。同时,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甘草也能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

4、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生姜、薄荷等辛味药物是发散风寒、解表散邪的常用药物。当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时,服用辛味药物可促使人体发汗,将体内的邪气排出体外。此外,辛味药物还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新陈代谢,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咸味药物具有软坚、散结、润下的作用。海藻、昆布等咸味药物是软坚散结的良药,常用于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等症状。它们能够软化体内的肿块,使其逐渐消散。同时,咸味药物还能润燥,对于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气五味的协同作用
在中药方剂中,四气五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共同发挥治疗作用。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合理搭配不同四气五味的药物,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时,常选用麻黄汤。麻黄性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桂枝性温味辛甘,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的作用;杏仁性微温味苦,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这四味药相互配合,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了发汗解表的力量;杏仁与麻黄相使为用,增强了止咳平喘的效果;甘草则调和了诸药的药性,使整个方剂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止咳平喘,达到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目的。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它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通过合理运用四气五味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让我们走进中药的“四气五味”世界,领略其中蕴含的健康哲学,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吴远佳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