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认知:造口类型与护理特点
肠梗阻术后常见的造口类型包括回肠造口、结肠造口和直肠造口。回肠造口排泄物呈液态,腐蚀性强;结肠造口排泄物根据造口位置从糊状至固态不等。护理核心在于防渗漏、抗感染、保护造口周围皮肤,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每日检查造口黏膜色泽(正常为粉红色、湿润有光泽)。
二、操作前准备
(一)物品清单
造口底盘与造口袋:根据造口尺寸选择合适规格(建议每 5-7 天更换一次)。
清洁用品: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柔软纱布、造口皮肤保护膜。
辅助工具:造口测量尺、防漏膏、腰带(适用于活动量大者)。
(二)环境要求
选择温暖、光线充足的独立空间,室温保持 22-25℃,避免冷风直吹造口区域。提前关闭门窗,准备温水(38-40℃)用于清洁。
三、标准操作流程
(一)造口袋更换步骤
1.移除旧袋:用棉签蘸取皮肤保护膜溶剂,沿造口底盘边缘轻柔分离,避免暴力撕扯。记录旧袋使用时长及排泄物性状。
2.清洁造口:取生理盐水棉球由内向外环形擦拭造口及周围皮肤,每个棉球限用一次,清除排泄物残留。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黏膜。
3.测量与裁剪:用测量尺量取造口直径,在底盘上裁剪比造口大 1-2mm 的圆孔,边缘修剪成圆角防止刮伤。
4.粘贴底盘:底盘背面保护膜撕除 1/3,对准造口贴紧皮肤,边撕膜边按压底盘,确保无气泡。使用防漏膏沿造口涂抹一圈,增强密封性。
5.安装造口袋:将造口袋卡合至底盘卡扣,向下牵拉确认牢固,排放口末端折叠并用夹子固定。
(二)排泄物处理规范
造口袋储液量达 1/3 时需排放,排放时用夹子夹住末端,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固态排泄物可用勺子舀出,液态排泄物直接排入马桶,用清水冲洗造口袋内壁。
四、皮肤护理关键技术
(一)常见问题应对症状
(二)日常防护要点
每次更换造口袋后,在造口周围皮肤涂抹皮肤保护膜,形成防水屏障。
避免使用含酒精、香精的清洁产品,防止皮肤干燥皲裂。
五、特殊场景护理指南
(一)沐浴护理
可佩戴造口袋淋浴,避免强力水柱直冲造口;也可取下造口袋,用防水贴覆盖底盘。
浴后用柔软毛巾吸干水分,重新涂抹皮肤保护剂。
(二)运动与出行
选择慢跑、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撞击造口区域。
长途旅行携带 2-3 套备用造口用品,随身携带便携垃圾袋。
(三)社交注意事项
造口袋发出异味时,可使用活性炭过滤片吸附气味。
参加社交活动前检查造口袋密封性,避免食用洋葱、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六、并发症预防与应急处理
(一)常见并发症识别
造口狭窄:排便变细、费力,需就医扩张处理。
造口脱垂:造口黏膜向外翻出,平卧时可回纳,严重者需手术。
出血:轻微渗血可用棉球按压止血,持续出血立即就医。
(二)应急处理流程
若造口底盘发生渗漏,应立即前往卫生间:
用清洁湿巾临时覆盖渗漏处,防止污染衣物。
按标准流程更换造口袋,必要时使用防漏条加强密封。
七、家庭护理协作要点
(一)家属协助规范
学习造口护理操作,协助行动不便患者更换造口袋。
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因造口带来的心理压力。
(二)定期复查要求
术后 1 个月内每周复诊,评估造口愈合情况。
稳定期每 3 个月复查一次,监测肠道功能及造口状态。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操作规范,可有效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患者建立护理日志,记录造口大小、排泄物情况及皮肤状态,便于医护人员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刘彬 柘城县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