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药的“四气五味”指的是什么?它们对中药的功效有什么影响?

2023-04-02 09: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理论中阐释药物性能的核心概念,是古人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药物特性,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则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部分药物还有淡味或涩味(淡味附于甘味,涩味附于酸味)。四气五味共同构成了中药的性能基础,直接决定了药物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一、四气: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

四气又称“四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总结而来。例如,能缓解热证的药物属寒性或凉性,能减轻寒证的药物属热性或温性。

1.四气的具体内涵

-寒性与凉性:寒性和凉性药物性质寒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证。二者本质相同,仅程度有别(寒性强于凉性)。如黄连性寒,能清心泻火,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心烦失眠;菊花性凉,能疏散风热,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咽痛。

-热性与温性:热性和温性药物性质温热,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络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寒证。热性强于温性,如附子性热,能回阳救逆,治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治疗胃寒引起的呕吐、腹痛。

-平性:部分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平和,称为“平性药”,如山药、甘草,其药性虽平和,但仍有偏温或偏凉的倾向,只是不显著,故仍归属于四气范畴。

2.四气对功效的影响

四气的核心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选择相应药性的药物:

-热证(如高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需用寒凉药清热,如石膏清热泻火、黄芩清热解毒。

-寒证(如畏寒、腹痛、腹泻、舌淡苔白)需用温热药散寒,如干姜温中散寒、肉桂补火助阳。

-若寒热错杂,则需寒热药并用,如治疗胃热呕吐兼胃寒腹痛,可将黄连(寒)与生姜(温)同用,寒热并调。

此外,四气还需结合患者体质,如体质偏热者慎用温热药(以免助热),体质偏寒者慎用寒凉药(以免伤阳)。

二、五味:药物的酸苦甘辛咸滋味

五味不仅是药物真实滋味的反映,更体现了药物的功效特点,同一味的药物往往具有相似的作用趋势。五味的确定一方面基于味觉感知,另一方面基于药物的临床功效(如五味子虽味酸,但因具有收敛作用,仍归为酸味)。

1.五味的具体功效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能收敛精气、固涩滑脱,用于治疗各种滑脱不禁的病证。如五味子酸温,能收敛肺气、固涩止汗,治疗肺虚久咳、自汗盗汗;山茱萸酸涩,能补肾固涩,治疗肾虚遗精、尿频、崩漏。此外,酸味药还能生津,如乌梅味酸,能生津止渴,治疗热病口渴。

-苦味:具有泄、燥、坚的作用。“泄”包括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如苦杏仁降泄肺气,治疗咳喘)、清泄(如黄芩清热泻火,治疗肺热);“燥”指燥湿,如苍术苦温,能燥湿健脾,治疗寒湿引起的腹泻、舌苔白腻;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治疗湿热引起的痢疾、黄疸;“坚”指坚阴(泻火存阴),如黄柏苦寒,能泻火坚阴,治疗阴虚火旺引起的潮热盗汗。

-甘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补益”即滋养补虚,如人参甘温,补气健脾,治疗气虚乏力;熟地甘温,补血滋阴,治疗血虚萎黄;“调和”指调和药性,如甘草甘平,能调和诸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缓急”指缓解痉挛疼痛,如饴糖甘温,能缓急止痛,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疼痛。

-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发散”指发散表邪,如麻黄辛温,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薄荷辛凉,能疏散风热,治疗风热感冒;“行气”指疏通气机,如陈皮辛温,能理气健脾,治疗腹胀、食欲不振;“行血”指活血化瘀,如川芎辛温,能活血行气,治疗痛经、跌打损伤。

-咸味: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软坚散结”指软化坚硬、消散结块,如海藻、昆布味咸,能软坚散结,治疗瘿瘤(甲状腺肿大)、瘰疬(淋巴结结核);“泻下”指润下通便,如芒硝咸寒,能泻下软坚,治疗实热便秘。

2.五味与功效的关联

五味与药物功效的对应关系并非绝对,但多数药物的味与功效一致。例如,辛味药多能发散,故解表药(如麻黄、桂枝)多为辛味;甘味药多能补益,故补虚药(如人参、黄芪)多为甘味;苦味药多能清热,故清热药(如黄连、黄芩)多为苦味。

部分药物具有多种味,其功效也相应复杂,如当归味甘辛(甘能补血,辛能行血),故既能补血又能活血;生地黄味甘苦(甘能滋阴,苦能清热),故能滋阴清热。

三、四气五味的综合作用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药物性能,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掌握药物的功效。如同为寒性药,若味不同,功效则异: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浮萍辛寒,能疏散风热。同为甘味药,若气不同,作用亦别: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麦冬甘凉,能滋阴润燥。

1.四气五味与临床用药

临床用药需根据病证的寒热性质和病机特点,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选择。例如,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寒证),需用辛温药(如麻黄、桂枝),辛能发散表邪,温能散寒;治疗阴虚内热证(热证),需用甘凉药(如麦冬、玉竹),甘能滋阴,凉能清热;治疗湿热黄疸(热证兼湿邪),需用苦寒药(如茵陈、栀子),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2.四气五味与药性归经

四气五味还与药物的归经(药物对特定脏腑的作用)相关。如同样是辛温药,麻黄归肺经,侧重于发散肺经风寒;生姜归肺、胃经,既能发散风寒,又能温胃止呕。这是因为药物的四气五味不同,其作用的脏腑和经络也存在差异,二者共同构成了中药的性能体系。

四、四气五味的现代意义

四气五味是中医对药物性能的独特认识,虽基于传统经验,但与现代药理研究有一定契合。例如,寒性药物多含有生物碱、苷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如黄连中的小檗碱有抗菌作用);温热药物多含有挥发油等成分,具有兴奋中枢、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如麻黄中的麻黄碱有兴奋作用);甘味药物多含有糖类、氨基酸等成分,具有营养、增强免疫等作用(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有补益作用)。

不过,四气五味的内涵远超现代药理的物质基础,它更强调药物对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观念”的特点。

总结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药物性能的核心,四气(寒、热、温、凉)反映药物的寒热属性,决定了药物治疗寒热证的方向;五味(酸、苦、甘、辛、咸)体现药物的功效特点,决定了药物的具体作用(如补益、发散、燥湿等)。二者相互结合,共同指导临床用药——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选择相应四气五味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理解四气五味不仅有助于掌握中药的功效,更能体会中医“以药之偏纠病之偏”的用药思想,是学习和应用中药的基础。

(李美晶 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