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全称为普通外科手术,是临床医学中外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针对人体消化系统(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器官)、腹部区域、颈部软组织、乳腺组织、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等多个部位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从临床范畴来看,其涵盖的手术类型极为广泛,常见的不仅包括大家熟知的急性阑尾炎切除术、胆囊结石或胆囊炎的胆囊切除术、各类疝气(如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的修补术,还涉及胃肠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的根治性手术、甲状腺结节或甲亢的甲状腺部分或全部切除术、乳腺良性肿瘤切除及乳腺癌根治术等。这些手术根据其临床目的可分为预防性手术(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预防性结肠切除)、诊断性手术(如通过手术活检明确肿瘤性质)和治疗性手术(如切除病变器官或修复受损组织)三大类,每一类手术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
普外科手术对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首先,在危急重症救治方面,它常常扮演着"生命守护神"的角色。以急性阑尾炎为例,当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未能及时手术切除时,在短短数小时至数天内就可能出现阑尾化脓、坏疽,最终导致阑尾穿孔,大量细菌随之进入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高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症状,若不紧急手术干预,死亡率极高。其次,对于慢性疾病患者而言,普外科手术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例如,长期受胆结石困扰的患者,常因结石阻塞胆管而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正常饮食和睡眠,通过胆囊切除术可彻底消除病灶,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而疝气患者则会因腹壁缺损处的肠管突出而出现局部胀痛,甚至发生肠管嵌顿坏死的风险,疝气修补术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患者重拾活动自由。此外,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普外科手术更是早期癌症患者获得根治机会的核心方式。像乳腺癌患者在肿瘤未发生远处转移时,通过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配合后续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升;结直肠癌患者在早期进行肿瘤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能极大降低复发风险,显著延长生存期,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普外科手术的另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用是推动了器官移植医学的发展与成熟。器官移植手术,作为外科领域的尖端技术,其中肝脏移植、肾脏移植、胰腺移植及小肠移植等关键手术均属于普外科的高级范畴。这些手术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例如,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出现严重腹水、黄疸、肝性脑病等症状时,肝脏移植是唯一能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法;慢性肾衰竭患者依赖透析维持生命时,肾脏移植可使其摆脱透析机,恢复接近正常人的生活质量。这类手术不仅对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需要精准的血管吻合、器官功能评估和术中生命体征调控,而且患者在术后还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同时要进行长期的临床随访监测,包括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及移植器官功能状态等,以确保移植器官能够在受体内长期稳定工作,保障患者的整体健康和长期生存。
然而,如同任何侵入性医疗操作一样,普外科手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早期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尤其是肥胖、糖尿病患者或手术时间较长时风险更高)、术中及术后出血(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止血)、麻醉相关并发症(如药物过敏、心脑血管意外等);术后恢复期还可能面临肠粘连、肠梗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问题,部分患者还会因个人体质原因出现手术疤痕增生、切口疝等远期并发症。因此,在决定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前,患者应与主刀医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沟通,详细了解手术的具体方式、预期效果、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同时主动告知医生自身的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以便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医患双方共同权衡手术带来的益处与潜在风险,才能做出最适合患者病情的理性决策。
为减少手术创伤与风险、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现代普外科手术正以微创化为核心进行技术革新。微创技术成外科主流,腹腔镜手术是常用微创技术之一,医生在患者腹部做 3 - 4 个 0.5 - 1 厘米小切口,置入腹腔镜与器械,在高清显示屏引导下完成手术,效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患者可早下床,对腹腔脏器干扰小、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疤痕细小美观。除腹腔镜手术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等更先进微创技术逐步推广,提高了手术精确度与灵活性。同时,术中超声等辅助技术提升了手术安全性与肿瘤切除彻底性。
总之,普外科手术在治疗多种疾病、挽救患者生命等领域作用关键。虽手术有创伤风险,但随着医学科技发展,包括手术器械革新、麻醉技术成熟、围手术期管理规范化,普外科手术安全性、精准度和治疗效果持续改善。这为患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治疗选择,带来战胜病魔的希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预期寿命,体现了外科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李岩 新乡新华医院 肛肠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