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而心梗(心肌梗死)更是其中的急危重症。当心梗突然来袭,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危,其中发病最初的4分钟,堪称生死攸关的“黄金时间”。掌握正确的家庭急救知识,或许就能在这关键时刻挽救亲人的生命。
一、认识心梗——潜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心梗,简单来说,就是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然被堵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它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毫无预兆地冲击着我们的身体。很多心梗患者在发病前可能只是感觉有点胸闷、气短、乏力,或者偶尔出现心绞痛,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症状,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一旦心梗发作,时间就成了最残酷的裁判。每拖延一秒,心肌坏死的面积就可能扩大一点,生命的危险也就增加一分。所以,了解心梗的早期症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心梗发作时,患者会感到胸部剧烈疼痛,像被一块巨石压迫,这种疼痛可能还会放射到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身边有人出现这些症状,就要高度怀疑是心梗发作了。
二、黄金4分钟——与死神赛跑的关键时刻
心梗发作后的黄金4分钟,是抢救生命的关键时期。在这短短的4分钟里,如果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就有可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机。
(一)保持冷静,立即呼叫急救电话
发现有人疑似心梗发作,首先要做的是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因为慌乱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还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在冷静的同时,要立即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清晰地告知调度员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等关键信息。记住,每提前一秒拨打急救电话,救护车就能早一秒到达,患者的生存希望就多一分。
(二)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搬动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休息。可以解开患者领口、腰带等束缚物,让患者呼吸顺畅。同时,要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因为在搬动过程中,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如果患者周围有坚硬的平面,如地板、床板等,可以让患者平躺在上面。
(三)如有条件,给予吸氧和药物
如果家中备有氧气瓶,可以立即给患者吸氧,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缓解心肌缺氧状况。但要注意,吸氧的流量和时间要适中,避免过度吸氧对身体造成损害。另外,如果患者平时有心脏病史,并且医生开具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可以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但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服药后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出现低血压、头晕等症状,要立即停止服药。
三、等待救援——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在拨打急救电话和进行初步急救后,接下来就是焦急的等待过程。但在等待期间,我们也不能闲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等。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情况,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是一项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急救技能。首先,要确保患者躺在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 - 120次。每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然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要捏住患者的鼻子,口对口吹气,直到胸廓隆起。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四、日常预防
心梗的预防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盐、高糖食物。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同时,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梗虽凶险,但只要我们掌握家庭急救知识,平时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在关键时刻为生命保驾护航,让悲剧不再上演。记住,那黄金4分钟,握紧生命的希望。
(杨晓卫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