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溺水急救黄金4分钟:控水法是致命错误!

2024-07-25 09: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年夏季,溺水事故频发,成为威胁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37万人因溺水失去生命,其中儿童占比高达40%。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溺水者本有机会生还,却因错误的急救方法耽误了抢救时机。在溺水急救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黄金4分钟,而民间广为流传的“控水法”恰恰是这一黄金时段内最致命的错误操作。

黄金4分钟: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时速

当人体完全浸入水中时,呼吸会立即停止,氧气供应中断。此时,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极限仅有4-6分钟。

-4分钟内: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但若及时恢复供氧,部分功能仍可恢复。

-超过6分钟:脑损伤将呈指数级恶化,存活率骤降,即使救活也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

-10分钟以上:生存希望几乎为零。

这一时间窗口被称为“黄金4分钟”,是溺水急救的核心原则。然而,许多施救者因恐慌或缺乏科学知识,在慌乱中采用错误方法,反而加速了悲剧的发生。

控水法:披着“常识”外衣的致命误区

“倒背溺水者跑步”“按压腹部排水”“将人倒挂在树上”……这些控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被部分影视作品渲染为“标准操作”。但现代医学早已明确:控水法不仅无效,反而会延误心肺复苏(CPR)的黄金时机。

控水法的三大危害:

1.延误心肺复苏:溺水者真正致命的原因是缺氧,而非“喉咙里的水”。控水过程可能浪费宝贵的2-3分钟,直接减少大脑存活机会。

2.引发二次伤害:剧烈摇晃或倒置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若溺水者颈椎受伤,错误搬动还可能造成脊髓损伤。

3.误导公众认知:控水法的流行让许多人误以为“排出水就能救活”,忽视了立即恢复呼吸和循环的根本目标。

科学真相:溺水者呛入呼吸道的水量通常极少(约10-20毫升),且会迅速被人体吸收。真正需要清除的是堵塞气道的异物(如泥沙、呕吐物),而非“控水”。

正确急救步骤:分秒必争的“三步法”

第一步:判断与呼救

1.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平放于坚硬平面。

2.轻拍双肩并大声呼喊,观察是否有反应。

3.若无反应,立即拨打120,并请人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第二步: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1.清除异物:若溺水者口腔有泥沙、水草等,需小心清理,但无需刻意控水。

2.开放气道:一手压额头,另一手抬下颌,使头部后仰。

3.人工呼吸:捏住鼻子,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持续1秒,观察胸廓是否起伏。

第三步:胸外按压与循环

1.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段)。

2.按压:双手重叠,掌根用力,垂直下压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

3.循环:按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重复至专业救援到达。

特殊提示:

-若溺水者有呼吸心跳,应将其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

-即使溺水者看似“无救”,也需坚持CPR至急救人员接手。

科学依据:为何CPR能救命?

心肺复苏的核心是人工循环与供氧:

-胸外按压通过压迫胸腔,模拟心脏泵血功能,维持重要器官供血。

-人工呼吸直接向肺部输送氧气,缓解脑缺氧。

研究表明,在溺水后立即实施CPR,生存率可提升至50%以上;若配合AED除颤,成功率更高。

预防胜于急救:这些知识必须牢记

1.儿童监护:5岁以下儿童溺水高发于家中水盆、浴缸,1秒疏忽可能致命。

2.水域警示:远离野泳区域,选择有救生员的正规泳池。

3.技能学习:全民普及CPR+AED培训,掌握“救命技能”。

4.装备保障:游泳时佩戴合格浮具,酒后、疲劳时切勿下水。

结语:科学急救,拒绝“想当然”

溺水急救的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控水法这类“伪常识”的流传,折射出公众急救知识的匮乏。记住:黄金4分钟内,唯一能救命的只有CPR+AED。与其盲目尝试错误方法,不如立即行动,用科学手段为生命争取希望。

下一次,当你听到“控水能救命”的说法时,请果断制止——你的正确选择,可能就是他人重生的机会。

(张瑜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重症监护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