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日,清凉的水域成为人们消暑的好去处,但溺水事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3.6万人因溺水失去生命,而在中国,溺水更是青少年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当悲剧发生时,能否抓住“黄金4分钟”进行科学急救,往往决定着生死的走向。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溺水后的正确急救与心肺复苏方法,为生命争分夺秒。
一、为什么是“黄金4分钟”?
大脑是人体最脆弱、对氧气依赖程度最高的器官之一。当人溺水后,水进入呼吸道和肺部,阻碍气体交换,导致身体缺氧。一般情况下,缺氧4-6分钟,大脑就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伤;超过10分钟,生还的几率微乎其微。这短短4分钟,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让生命消逝。因此,在等待专业救援到来前,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时、正确的急救措施,成为了溺水者能否存活的关键。
二、溺水后的急救流程
(一)迅速脱离危险水域
发现有人溺水,施救者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若溺水者距离岸边较近,可利用竹竿、树枝、绳索等工具将其拉上岸;若溺水者在深水区,施救者应穿戴救生衣或使用救生圈等漂浮物接近溺水者,避免盲目下水救援,防止出现多人溺水的悲剧。
(二)判断意识与呼吸
将溺水者转移至安全、平坦的地面后,立即拍打其双肩,大声呼唤:“喂!你怎么了?”观察溺水者是否有回应、肢体活动等反应,判断其意识状态。同时,将耳朵贴近溺水者口鼻,眼睛观察其胸部起伏,判断呼吸是否存在,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若溺水者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即启动急救程序。
(三)清除口鼻异物
在进行心肺复苏前,需要迅速清除溺水者口鼻内的泥沙、水草、呕吐物等异物。可将溺水者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或纱布等工具小心掏出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但需注意,不要花费过多时间进行倒水操作,因为研究表明,过度控水不仅无法有效排出肺部积水,还可能延误心肺复苏的时间,导致病情加重。
三、心肺复苏(CPR)全步骤详解
心肺复苏是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部分。
(一)胸外按压
正确体位与按压位置:将溺水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施救者跪在溺水者一侧,两膝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交叠,下方手掌根部置于溺水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手指翘起,避免按压时接触肋骨。
按压姿势与频率:双臂伸直,垂直于溺水者身体,用上身力量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按压频率需达到每分钟100-120次,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确保每次按压后胸部能够充分回弹。
(二)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在完成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首先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施救者一手按压溺水者的额头,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其下颏,使头部后仰,气道充分打开。
实施人工呼吸: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溺水者的鼻子,施救者深吸一口气,用嘴完全包裹住溺水者的嘴,缓慢吹气,观察到溺水者胸部有明显起伏即可,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吹气完毕后,松开捏鼻的手指,让溺水者胸廓自然回缩,排出气体。重复上述步骤,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
按照“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四、AED的使用方法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便携式急救设备,被誉为“救命神器”。当现场有AED时,应尽快使用。
开启设备:打开AED的盖子,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粘贴电极片:将电极片按照图示分别贴在溺水者的右锁骨下方和左乳头外侧。
分析心律:AED会自动分析溺水者的心律,在此过程中,施救者和周围人员应确保不接触溺水者。
电击除颤:如果AED建议电击,施救者应确保无人接触溺水者后,按下电击按钮。电击完成后,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五、急救后的注意事项
在完成急救且溺水者恢复呼吸和心跳后,不要放松警惕。应将溺水者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注意为其保暖,用衣物或毯子覆盖身体;持续观察溺水者的生命体征,等待救护车的到来。在送医途中,也要持续监测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
掌握溺水后的正确急救与心肺复苏方法,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并传授给身边的人。当危险来临时,我们就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用科学与勇气为溺水者点亮生的希望。
(温莎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