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是一种以支气管永久性扩张和管壁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因反复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对于支气管扩张患者而言,预防感染和做好日常护理是延缓病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的关键。本文将从感染预防、日常护理、急性发作期应对等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全面的指导。
感染预防:切断诱因,筑牢防线
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支气管壁结构已遭破坏,黏液清除功能下降,极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感染。预防感染需从减少病原体接触、增强自身抵抗力、改善气道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减少病原体暴露是预防感染的首要环节。患者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如商场、医院急诊室等,尤其在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外出时务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降低吸入病原体的风险。家中要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通风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黏膜部位。
控制基础疾病对预防感染至关重要。支气管扩张常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并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肺功能,增加感染几率。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基础疾病,按时用药,定期复查肺功能和炎症指标,将病情控制在稳定状态。此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血糖管理,因为高血糖会抑制免疫功能,助长细菌繁殖,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增强机体免疫力是抵御感染的内在保障。合理饮食是基础,患者应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增强免疫细胞功能。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过咸的食物,以防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咳痰症状。适度运动也能提升免疫力,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太极拳、呼吸操等低强度运动,每周 3-5 次,每次 20-30 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大风天气外出运动。
改善气道清除功能可减少病原体定植。支气管扩张患者气道内黏液分泌增多且排出不畅,易形成痰液潴留,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因此,患者需掌握有效的排痰方法,如体位引流,即根据病变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使痰液借助重力作用流入大气道并咳出。例如,病变位于上叶时,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病变位于下叶时,可采取头低脚高位。体位引流每日可进行 2-3 次,每次 15-20 分钟,引流前可先进行胸部叩击,用手呈空心掌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胸部,促进痰液松动。此外,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祛痰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等,稀释痰液,便于排出。
日常护理:细节入手,维护稳定
日常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病情稳定性,需从生活环境、用药管理、症状监测等方面精心照料。
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以 18-22℃为宜,湿度以 50%-60% 为佳。过于干燥的环境会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防御功能;过于潮湿则易滋生霉菌,诱发感染。可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调节室内湿度,定期清洁加湿器,避免细菌滋生。室内要保持整洁,定期打扫卫生,减少灰尘、螨虫等过敏原,避免摆放鲜花、盆栽等易引起过敏的物品。患者的床单、被褥要勤换洗,保持清洁干燥,阳光充足时可进行暴晒消毒。
规范用药管理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支气管扩张患者常需长期使用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物等,患者及家属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要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如使用吸入性药物后要及时漱口,避免药物残留引起口腔真菌感染。定期整理药箱,检查药物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药物。建立用药记录单,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反应,便于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密切监测症状变化能及时发现病情波动。患者要养成每日观察自身症状的习惯,注意咳嗽的频率、性质,痰液的颜色、量、气味,以及是否出现咯血、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正常情况下,患者痰液为白色黏液状,若痰液颜色变为黄色、绿色或脓性,且量明显增多,伴有异味,可能提示感染加重;出现咯血时,要记录咯血量、颜色,若咯血量较多或持续不止,需立即就医。同时,要定期测量体温,关注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体温超过 37.3℃),可能是感染的信号,需及时采取措施。
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复,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家属要多关心、鼓励患者,与患者多沟通交流,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患者自身也要学会调整心态,培养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看书、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急性发作期护理:及时应对,减轻损伤
尽管做好了预防和日常护理,支气管扩张患者仍可能出现急性发作,表现为咳嗽加剧、咳痰量增多、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及时控制感染是急性发作期的核心任务。患者出现急性发作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患者要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因症状缓解而擅自停药,以免导致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量保持在 1500-2000 毫升,以促进痰液稀释和药物代谢。
加强症状护理能缓解患者不适。咳嗽咳痰剧烈时,可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坐位或侧卧位,减轻呼吸困难。对于咳痰困难的患者,可继续进行体位引流和胸部叩击,必要时可在医院进行雾化吸入治疗,通过雾化器将药物变成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稀释痰液,缓解支气管痉挛。出现咯血症状时,患者要保持镇静,避免紧张情绪加重出血,取患侧卧位,减少患侧胸部活动,防止血液流入健侧肺引起窒息。若咯血量较多,要及时清理口腔内血块,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救治。
饮食与休息调整在急性发作期尤为重要。患者此时身体消耗较大,需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汤面、蛋羹等,避免食用过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劳累,以减轻肺部负担,促进身体恢复。室内要保持安静,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
康复期管理:长期坚持,预防复发
康复期的管理重点在于巩固治疗效果,预防病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一般每 3-6 个月复查一次胸部 CT、肺功能等,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肺通气功能。腹式呼吸的方法是:取坐位或卧位,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尽量延长呼气时间,每次练习 5-10 分钟,每日 2-3 次。
此外,患者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戒烟,避免接触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等;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家属要给予患者持续的支持和照顾,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定期陪同患者复查,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总之,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感染预防和护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精心的日常护理、及时的急性发作期应对和持续的康复期管理,可有效减少感染次数,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红丹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人民医院 呼吸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