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肺气肿患者呼吸省力技巧与科学护理指南

2025-03-20 10: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肺气肿作为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核心特征是肺泡弹性减退、气道阻力增加,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对于患者而言,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和护理技巧,不仅能减轻呼吸负担,更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将从呼吸原理出发,系统介绍实用的呼吸训练方法、日常护理要点及康复辅助策略,帮助患者科学应对疾病挑战。

呼吸力学与省力原理
肺气肿患者的肺部结构发生了不可逆改变:肺泡壁弹性纤维断裂,导致肺泡过度膨胀且无法有效回缩,呼气时气体滞留于肺内,形成 “动态肺过度充气”。这种病理状态使胸腔内压力升高,膈肌被迫上抬,呼吸肌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容易出现疲劳和功能减退。

正常呼吸时,膈肌的上下运动贡献了 60%~80% 的通气量。而肺气肿患者由于肺过度充气,膈肌处于扁平状态,收缩效率大幅下降,不得不依赖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等辅助呼吸肌参与,形成耗能更高的胸式呼吸模式。因此,呼吸省力的关键在于重建高效呼吸模式,减轻辅助呼吸肌负担,优化气体交换效率。

核心呼吸训练方法
腹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能有效激活膈肌,提高呼吸效率。训练时需选择舒适的体位,初期可采用仰卧位,双腿屈膝以放松腹部。将一手放在胸骨柄处,另一手置于脐部,通过鼻缓慢吸气,感受腹部隆起(置于脐部的手随之抬起),胸部保持不动;随后用口缓慢呼气,腹部自然内收(手部随之下沉)。

每次训练 5~10 分钟,每日 3 次,逐渐延长至 15~20 分钟。熟练后可过渡到坐位或站立位练习。注意避免过度强调吸气深度,以自然舒适为原则,防止因过度通气引发头晕、胸闷等不适。

缩唇呼吸法
缩唇呼吸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内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有助于排出肺内滞留气体。具体做法:用鼻深吸一口气(吸气 2~3 秒),然后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 4~6 秒,呼气时可在面前放一张纸巾,观察纸巾轻微飘动即可。

该方法可在日常活动中随时应用,如上下楼梯前、情绪激动时,能快速缓解气短症状。研究表明,坚持缩唇呼吸 4 周以上,患者的呼气流量峰值可提高 15%~20%。

呼吸体位调整
选择合适的体位能减少呼吸肌消耗,缓解呼吸困难。推荐的省力体位包括:

1、前倾坐位:坐在椅子上,双肘支撑于膝盖或桌面上,身体略前倾,使胸廓放松,膈肌活动空间增大。

2、侧卧位:侧卧时在背后放置枕头支撑,下方膝盖微屈,可减轻重力对胸廓的压迫,适合夜间休息。

3、站立前倾位:站立时双手支撑于墙面或窗台,身体前倾 15°~30°,有助于胸腔扩张,增加肺通气量。

避免长时间仰卧或低头含胸姿势,这些体位会限制胸廓活动,加重呼吸负担。

日常护理关键要点
环境与空气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是基础护理的重要环节。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对流风直吹患者。室内湿度控制在 50%~60%,过于干燥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可使用加湿器调节,但需每日清洁加湿器以防霉菌滋生。

严格禁止吸烟及接触二手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加重炎症反应。同时避免接触粉尘、油烟、香水等刺激性气体,雾霾天气外出时务必佩戴 N95 口罩。

排痰护理技巧
肺气患者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会进一步阻塞气道,加重呼吸困难。有效的排痰方法包括:

1、有效咳嗽:先进行 3~4 次腹式呼吸,深吸气后屏气 2 秒,身体前倾,用力咳嗽 2~3 次,将痰液咳出。肿

2、胸部叩击:家属或护理者手指并拢呈空心掌,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叩患者背部,每次叩击 5~10 分钟,每日 2~3 次,叩击时避开脊柱和肩胛骨区域。

3、湿化气道:每日饮水量保持在 1500~2000 毫升(心功能正常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超声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便于排出。

饮食营养支持
合理的营养供给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患者饮食应遵循 “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碳水化合物” 原则:

1、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瘦肉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 1.2~1.5 克计算。

2、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C、维生素 E 等抗氧化物质,减轻气道炎症。

3、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占总热量 40%~50%),过多碳水化合物代谢会产生更多二氧化碳,增加呼吸负荷。

4、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饱,饭后 1 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膈肌上抬影响呼吸。

同时注意低盐饮食,减少水钠潴留,避免加重心肺负担。

运动与康复训练
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
适当运动能改善呼吸肌耐力和心肺功能,但需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可从低强度活动开始:

1、呼吸操:每日进行扩胸运动、转体运动、腹式呼吸结合肢体活动的综合训练,每次 10~15 分钟。

2、步行训练:初始每次步行 5~10 分钟,速度以不引起明显气短为宜,逐渐增加至每次 20~30 分钟,每周 3~5 次。

3、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肩部训练,增强辅助呼吸肌力量,每次 10~15 分钟,每周 2~3 次。

运动中若出现胸痛、严重气短或头晕,应立即停止并休息。最佳运动时间为上午 9~10 点,此时气道阻力相对较低。

氧疗的科学应用
对于动脉血氧分压低于 55mmHg 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能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氧疗时需注意:

1、每日吸氧时间不少于 15 小时,流量控制在 1~2 升 / 分钟(低流量吸氧),避免高流量吸氧抑制呼吸中枢。

2、氧气湿化瓶每日换水清洁,吸氧导管每周更换,防止细菌污染。

3、吸氧时避免接触明火,氧气瓶远离热源,防止安全事故。

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吸氧方案,不可自行随意增减流量。

心理调节与并发症预防
肺气肿患者常因反复呼吸困难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而不良情绪又会加重呼吸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心理调节技巧包括:

1、放松训练:每日进行 10~15 分钟的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部开始依次绷紧再放松各肌群,配合缓慢呼吸,缓解肌肉紧张。

2、正念冥想:专注于呼吸感受,将注意力从 “呼吸困难” 的负面想法中转移,可借助冥想 APP 辅助练习。

3、社交支持:加入患者互助小组,与同伴交流经验,减少孤独感,增强康复信心。

并发症预防方面,需重点防范呼吸道感染,因为感染是导致病情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 5 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气温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一旦出现咳嗽加重、痰量增多或发热,应立即就医。

肺气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将呼吸训练、日常护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的健康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方法调整呼吸方式,不仅能减轻呼吸困难带来的痛苦,更能最大限度维持肺功能,实现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记住,坚持规范护理和康复训练,才能在与疾病的长期共处中赢得主动。

(刘红丹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人民医院 呼吸重症)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