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跑跳总不稳当?玩着玩着就能练出好平衡

2025-06-07 09: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妈妈,弟弟又摔跤了!”3岁的乐乐在公园跑跳时突然踉跄,膝盖上的淤青还没消散,新伤又添。像乐乐这样平衡感差的孩子并不少见——据统计,我国0-6岁儿童中,约15%存在运动协调障碍,其中平衡功能异常占比超60%。这些孩子常被贴上“笨手笨脚”的标签,实则是神经发育或功能异常的信号。幸运的是,通过科学设计的游戏化训练,大多数孩子能在玩乐中重建平衡能力,为未来的运动发展奠定基础。

---

一、平衡感:儿童成长的“隐形基石”

平衡能力是人体通过视觉、前庭觉(内耳)和本体觉(肌肉关节)协同工作,维持身体姿势稳定的能力。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粗大运动(跑跳)、精细动作(写字)和认知功能(注意力)的发展。

1.平衡感的发育里程碑

-0-1岁:从仰卧翻身到独坐、爬行,前庭觉开始发育。

-1-2岁:学会扶站、独走,本体觉逐渐成熟。

-2-3岁:能单脚站立1-2秒,跑跳时身体控制增强。

-3-6岁:平衡能力飞速发展,可走平衡木、骑三轮车。

若孩子在相应阶段未能达到里程碑(如2岁仍无法独走),需警惕神经发育问题。

2.平衡差的“连锁反应”

-运动损伤风险高:平衡差的孩子跑步时易扭伤脚踝,跳跃时易摔倒骨折。

-学习效率低下:平衡与注意力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平衡功能异常的儿童,在课堂上分心次数是正常儿童的2.3倍。

-社交退缩:因害怕摔倒被嘲笑,孩子可能拒绝参与集体活动,导致孤独感。

二、平衡异常的“幕后黑手”:从神经发育到环境因素

儿童平衡问题并非单纯“没练好”,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神经发育“迟到”

-前庭功能低下:内耳前庭器官发育迟缓,导致对头部位置变化的感知迟钝。例如,孩子转圈后无法快速恢复平衡。

-小脑发育异常:小脑是平衡的“指挥中心”,若发育不良(如小脑畸形),孩子会表现出动作笨拙、步态不稳。

-感觉统合失调:视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信息整合障碍,导致孩子对空间位置的判断错误。例如,明明看到台阶却踩空。

2.疾病或损伤的“后遗症”

-早产低体重: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克的婴儿,因脑部发育未成熟,平衡功能受损风险增加。

-脑损伤:产伤、缺氧缺血性脑病或脑炎可能导致小脑或前庭神经损伤,引发共济失调(动作不协调)。

-肌肉骨骼问题: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会影响身体力线,导致平衡障碍。

3.环境与教养的“隐形推手”

-过度保护:长期使用学步车、限制爬行,剥夺了孩子通过探索发展平衡的机会。

-电子屏幕依赖:每天使用电子设备超2小时的儿童,前庭觉刺激减少,平衡能力比同龄人低15%。

-缺乏户外活动:自然环境中的不平坦地面、斜坡等,是天然的平衡训练场,缺失会导致能力发展滞后。

三、游戏化训练:在玩乐中重建平衡

儿童神经康复的核心是“通过功能活动治疗功能障碍”。游戏化训练将枯燥的康复动作融入趣味活动,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同时促进神经可塑性(大脑重组能力)。以下训练方案经临床验证有效,家长可在家操作:

1.0-3岁:基础平衡启蒙

-摇摇乐:让孩子坐在家长腿上,家长前后左右轻摇双腿,同时唱儿歌(如《摇啊摇》)。通过前庭刺激增强平衡感。

-爬行比赛:在地板上设置障碍物(如枕头、玩具),鼓励孩子爬过“山丘”和“河流”。爬行能强化核心肌群和本体觉。

-平衡垫初体验:让孩子站在充气平衡垫上,家长扶住其腋下,引导其单脚站立(每次5秒,重复3次)。

2.3-6岁:进阶平衡挑战

-走“独木桥”:用胶带在地面贴出直线,或用木板搭成简易桥,让孩子双手平举走完全程。可逐渐增加难度(如闭眼走)。

-接球游戏:家长与孩子相距2米,互相抛接软球。接球时需调整身体姿势,锻炼动态平衡。

-障碍跳:用跳绳、呼啦圈或纸箱设置障碍,让孩子单脚跳过。跳跃时需控制身体重心,提升协调性。

3.6岁以上:复杂平衡整合

-滑板车竞速:让孩子骑滑板车绕过锥形标志桶,在快速移动中保持平衡。

-舞蹈模仿:播放儿童舞蹈视频,让孩子模仿动作。舞蹈中的转身、跳跃能全面激活前庭觉和本体觉。

-平衡自行车:去掉脚踏的自行车需孩子用双脚蹬地前进,同时控制方向,是极佳的平衡训练工具。

四、专业支持:何时需要寻求康复治疗?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诊儿童神经康复科:

-18月龄仍无法独走;

-3岁后频繁摔跤(每周>3次);

-运动时身体僵硬或松软;

-平衡测试异常(如单脚站立<3秒);

-伴随语言、认知发育迟缓。

专业康复治疗可能包括:

-前庭功能训练:通过旋转椅、秋千等设备刺激前庭觉。

-感觉统合治疗:使用平衡木、蹦床、触觉球等工具,整合多感官信息。

-物理治疗:针对肌力不足的孩子,进行核心肌群强化训练。

-作业治疗:通过穿珠子、搭积木等精细动作训练,提升手眼协调能力。

五、家长须知:训练中的“黄金法则”

1.安全第一:训练前清除地面杂物,周围放置软垫,避免孩子摔倒受伤。

2.循序渐进:从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例如,先练习双脚站立,再尝试单脚。

3.正向激励:用“你真棒!”“再试一次!”等鼓励性语言,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4.全家参与:让兄弟姐妹或父母一起加入游戏,提升孩子的社交动机。

5.持之以恒:平衡训练需长期坚持,每天15-20分钟,持续3个月以上可见显著改善。

---

平衡能力是儿童探索世界的“通行证”。通过科学设计的游戏化训练,我们不仅能帮助孩子跑得更稳、跳得更高,更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自信、独立和快乐成长的大门。记住:没有“笨小孩”,只有未被激活的潜能——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和孩子一起玩出好平衡!

(张亚楠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神经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