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如同一位悄无声息的 “呼吸掠夺者”,它会逐渐削弱患者的呼吸功能,让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散步都变得异常艰难。然而,医学研究表明,科学的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将系统介绍适合慢阻肺患者的呼吸锻炼方法,帮助患者重新掌控呼吸的节奏。
呼吸锻炼的底层逻辑
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境源于气道阻塞和呼吸肌疲劳。正常情况下,吸气时膈肌收缩下沉,胸腔扩大;呼气时膈肌放松上升,排出气体。而慢阻肺患者因气道狭窄,呼气时气体残留增多,导致呼吸效率低下,长期下来呼吸肌会因过度工作而疲惫不堪。
呼吸功能锻炼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呼吸模式,提高呼吸肌的工作效率,减少无效耗氧。研究数据显示,坚持规范呼吸锻炼 3 个月的慢阻肺患者,其 6 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 50 米,呼吸困难评分降低 30%,这意味着患者能更轻松地完成日常活动。
基础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被称为呼吸功能锻炼的 “基石”,它能有效激活膈肌,增加潮气量(每次呼吸的气体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患者可采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初学者建议从仰卧位开始。仰卧时双腿自然弯曲,膝盖放松,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腹部。吸气时,有意识地让腹部隆起,放在腹部的手能明显感受到向上抬起,而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缓慢收紧腹部肌肉,腹部逐渐下沉,放在腹部的手随之下降。
呼吸节奏应遵循 “吸短呼长” 的原则,初始阶段可采用 “吸 2 秒、呼 4 秒” 的比例,熟练后可延长至 “吸 2 秒、呼 6-8 秒”。每次练习 5-10 分钟,每天 3-4 次。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要保持自然放松,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头晕或胸闷。
部分患者在练习时可能会出现 “反向呼吸”(胸部动而腹部不动),这时候可以借助视觉反馈来纠正 —— 将一个轻物(如书本)放在腹部,观察其随呼吸起伏,帮助建立正确的腹式呼吸模式。
进阶呼吸训练:缩唇呼吸法
缩唇呼吸能有效延缓呼气时气道陷闭,增加呼气时的气道压力,减少气体残留。该方法常与腹式呼吸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练习时,患者用鼻子缓慢吸气,同时默数 1-2 秒,然后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的形状(或类似亲吻时的口型),缓慢呼气,呼气时间保持在 4-6 秒,呼气过程中能听到轻微的 “嘶嘶” 声为宜。
临床实践表明,缩唇呼吸可使慢阻肺患者的呼气流量提高 15%,气体残留量减少 20%。建议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穿插使用,例如上下楼梯前做 3-5 次缩唇呼吸,能有效缓解活动后的呼吸困难。
强化呼吸训练:呼吸操组合
当患者熟练掌握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后,可进行以下强化训练,进一步提升呼吸肌力量:
吹蜡烛练习:将一根蜡烛放在距离嘴巴 30 厘米处,吸气后用缩唇呼吸的方式缓慢吹蜡烛,以能使火焰倾斜但不熄灭为宜。随着训练进展,逐渐增加蜡烛与嘴巴的距离,最高可达 60 厘米。此方法能增强呼气力量,提高气道内压力。
呼吸球训练:使用专门的呼吸训练球(肺功能锻炼器),患者含住咬嘴,缓慢吸气使球体升起,保持 2-3 秒后再缓慢呼气。每次训练 10-15 分钟,每天 2 次。呼吸球上的刻度可直观反映吸气量,方便患者记录进步情况。
分段呼吸法:患者取坐位,先进行 3 次正常呼吸,然后深吸气至最大程度,接着分 3-4 次缓慢呼气,每次呼气后稍作停顿再继续呼气。这种方法能帮助排出肺内残留气体,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结合体位的呼吸训练
不同体位对呼吸功能有显著影响,慢阻肺患者可根据自身状态选择合适的体位进行呼吸训练:
前倾坐位: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地面,身体稍向前倾,双臂放在膝盖或小桌上。这个体位能放松胸部肌肉,减轻膈肌压力,适合在感到呼吸困难时快速缓解症状。
侧卧位:侧卧时下方的腿微屈,上方的腿屈膝放在枕头上,这种姿势能减少重力对膈肌的压迫,适合夜间或疲劳时进行腹式呼吸训练。
研究表明,体位调整可使慢阻肺患者的潮气量增加 10%-15%,在进行呼吸训练时配合体位调整,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呼吸训练的注意事项
呼吸功能锻炼虽好,但需遵循科学原则,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以下是必须注意的要点:
循序渐进:初始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以不引起明显疲劳为宜。例如,第一天可每次练习 2 分钟,每天 2 次,之后每周逐渐增加 1-2 分钟,直至达到目标时长。
避免过度训练: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练习,采取舒适体位休息。这可能是由于过度通气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的,稍作休息即可缓解。
与药物治疗结合:呼吸训练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患者需在坚持规范用药的基础上进行锻炼。建议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30 分钟后进行呼吸训练,此时气道处于相对通畅状态,训练效果更佳。
长期坚持:呼吸功能的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临床数据显示,至少需要坚持 8 周才能看到明显效果。患者可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将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看电视、排队时进行简短的缩唇呼吸练习。
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案
在呼吸功能锻炼中,慢阻肺患者常陷入一些误区,影响训练效果:
误区一:追求 “深呼吸”。许多患者认为呼吸越深越好,实则不然。过度深呼吸会导致呼吸肌疲劳,还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正确的做法是保持自然、平稳的呼吸节奏,以不感到费力为度。
误区二:忽视呼气训练。慢阻肺患者的主要问题在于呼气困难,部分患者只注重吸气训练,忽视呼气环节。实际上,充分呼气比深吸气更重要,每次呼气应尽量缓慢、彻底。
误区三:症状缓解后停止训练。有些患者在症状改善后就停止锻炼,这会导致呼吸功能再次下降。呼吸功能锻炼需要长期坚持,即使症状稳定,也应保持每周 3-4 次的训练频率。
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持续咳嗽、痰中带血或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训练方案。
呼吸是生命的本能,而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重新学习呼吸是一场与疾病的持久战。当患者能通过规范训练,从走 50 米就气喘吁吁,到能轻松完成 1000 米散步时,这种身体的变化会带来巨大的心理鼓舞。记住,每一次规律的呼吸练习都是在为肺部 “充电”,只要坚持不懈,就能逐步重塑呼吸的力量,让生活重新焕发光彩。
(刘红丹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人民医院 呼吸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