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吸科病房里,常常能听到患者因痰液阻塞气道而发出的剧烈咳嗽声,排痰困难不仅让患者痛苦不堪,更可能引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据临床数据显示,约 78% 的呼吸科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排痰障碍,其中老年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发生率高达 90% 以上。本文将系统讲解排痰困难的成因、危害及科学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实用技巧,有效改善呼吸道通畅度。
认识排痰困难:成因与潜在风险
痰液是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正常情况下能黏附吸入的尘埃、细菌等异物,通过纤毛摆动和咳嗽动作排出体外。当呼吸系统发生病变时,痰液的性质、量和排出路径都会发生异常改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气道黏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杯状细胞分泌亢进,导致痰液变得黏稠且量多;肺炎患者的痰液中含有大量坏死组织和炎症细胞,呈现黄色或绿色脓性;而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减少,纤毛运动减弱,痰液更容易沉积在肺底部。
排痰困难带来的危害远超想象。痰液阻塞细支气管会导致肺不张,使肺通气面积减少,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沉积的痰液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容易引发继发性感染,表现为发热、痰量增多且气味腥臭;对于 COPD 患者,反复的痰液潴留会加速肺功能恶化,形成 “感染 - 呼吸困难 - 活动减少 - 排痰更困难” 的恶性循环。临床曾有一例老年肺炎患者,因家属忽视排痰护理,导致痰液堵塞主气道,出现窒息性呼吸骤停,虽经抢救挽回生命,但因缺氧时间过长留下了永久性脑损伤。
基础护理:构建排痰的第一道防线
有效的基础护理是改善排痰困难的前提,其中呼吸道湿化和科学饮水尤为关键。干燥的空气会使痰液水分蒸发变得黏稠,因此呼吸科患者的病房应保持适宜的湿度,通常以 50%~60% 为宜。使用加湿器时需每天换水并定期消毒,避免霉菌滋生污染空气;对于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通过人工鼻或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进行湿化,一般每 2 小时滴入 1~2 毫升,使痰液保持稀薄状态。
合理补充水分能显著稀释痰液,成人患者每日饮水量应达到 1500~2000 毫升(心肾功能正常者),以温水为佳,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值得注意的是,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可采用少量多次含漱的方式保持口腔湿润。此外,饮食中增加梨、银耳、百合等润肺生津的食物,也能辅助改善呼吸道黏膜干燥状况。
环境清洁对减少痰液生成同样重要。患者居住环境应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避免烟雾、粉尘、香水等刺激性气体刺激呼吸道;家属在护理时需佩戴口罩,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更换床单被褥,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防止尘螨滋生诱发咳嗽。
主动排痰技巧:患者可自主操作的方法
对于意识清醒、体力尚可的患者,掌握主动排痰技巧能有效减少痰液潴留。有效咳嗽法是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方法,具体步骤为: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腹部;先进行 3~4 次深呼吸,深吸气后屏气 3~5 秒,然后用力咳嗽 2~3 次,咳嗽时收缩腹肌,使痰液随气流排出。需要避免无效的浅咳,这种咳嗽不仅无法排出深部痰液,还会消耗体力,甚至引起咽痛。
腹式呼吸训练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咳嗽效率。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屈膝,一手放在腹部,另一手放在胸部;吸气时用鼻缓慢吸入,使腹部隆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用嘴呼出,同时收缩腹部,双手稍用力按压腹部帮助排气,每次训练 10~15 分钟,每日 3 次。坚持一周后,多数患者的咳嗽力量会明显增强。
对于胸部手术后或伤口疼痛不敢咳嗽的患者,可采用分段咳嗽法:先轻轻咳出咽喉部痰液,再用手或枕头按压伤口部位,减少咳嗽时的疼痛感,然后深吸气后分 2~3 次将痰液咳出。临床实践表明,配合呼吸训练的患者,痰液排出量可增加 30% 以上,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被动排痰护理:家属需掌握的操作要点
对于无力自主排痰的患者,家属掌握正确的被动排痰技巧至关重要,其中体位引流和胸部叩击是临床证实有效的方法。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痰液流入大气道,不同病变部位需采用不同体位:肺上叶病变取坐位或半坐位;中叶病变取仰卧位,床脚抬高 30 厘米;下叶病变取俯卧位,腹部垫枕。每次引流 15~20 分钟,每日 2~3 次,引流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和呼吸,如出现心慌、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
胸部叩击需在体位引流前进行,操作时患者取侧卧位,家属手指并拢弯曲成杯状,腕部用力,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轻叩击胸壁,每次叩击 5~10 分钟。叩击力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叩击时避开脊柱、胸骨和伤口部位。一位 COPD 患者家属分享经验:坚持每日早晚为患者叩击胸部,配合体位引流,患者痰量从每日 50 毫升减少到 20 毫升,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
对于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吸痰护理是保持气道通畅的关键。吸痰前需检查吸引器压力,成人一般为 40~53.3kPa,儿童适当降低;吸痰管直径不应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 1/2,插入深度以超出气管导管 0.5~1 厘米为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秒,两次吸痰间隔至少 3 分钟,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痰液颜色、性质和量,如出现血性痰液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辅助排痰工具:医疗设备的科学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多种辅助排痰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排痰困难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振动排痰仪通过低频振动使痰液松动,适用于长期卧床、无力咳嗽的患者,使用时将振 动头置于病变部位胸壁,由下向上移动,每次治疗 10~15 分钟,每日 2~3 次。与人工叩击相比,振动排痰仪能产生更均匀的振动频率,排痰效果提升 40% 以上,且节省人力。
雾化吸入是稀释痰液的有效手段,常用药物包括生理盐水、氨溴索、布地奈德等。生理盐水雾化可湿润气道,氨溴索能降低痰液黏稠度,布地奈德适用于伴有气道痉挛的患者。雾化时患者应取坐位或半坐位,面罩紧贴口鼻,缓慢深呼吸,每次雾化时间 10~15 分钟,雾化后及时漱口,防止药物残留口腔引起真菌感染。需要注意的是,雾化器需专人专用,每次使用后彻底清洗消毒。
对于严重排痰困难患者,可能需要支气管镜吸痰等有创操作,由医护人员在直视下将痰液吸出,这种方法能快速解除气道阻塞,但属于侵入性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临床数据显示,合理使用辅助排痰设备的患者,住院时间可缩短 2~3 天,医疗费用相应降低。
特殊情况处理与注意事项
排痰护理过程中需警惕异常情况,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如患者痰液突然增多且颜色变深,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加重,可能提示肺部感染加重;痰液中带血或呈粉红色泡沫状,可能为肺结核、肺癌或急性左心衰,需立即通知医生。曾有一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因忽视痰中带血症状,未及时处理,导致大咯血发生,紧急抢救后才脱离危险。
不同患者的排痰护理需个体化调整: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叩击时需垫软布保护;儿童胸廓娇嫩,叩击力度要轻柔;肥胖患者痰液不易引流,可适当延长体位引流时间。对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胸部叩击需特别谨慎,避免用力过大导致皮下出血。
排痰护理的同时需注意患者心理疏导,长期排痰困难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多给予鼓励和安慰,操作前耐心解释,减轻患者恐惧感。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密切配合,能显著提高排痰护理的依从性和效果。
呼吸科患者的排痰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从基础的湿化饮水到专业的仪器辅助,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呼吸道通畅和肺部健康。掌握科学的排痰技巧,不仅能缓解患者痛苦,更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疾病康复。临床实践证明,规范的排痰护理可使呼吸科患者肺部感染率降低 50% 以上,再入院率显著下降。希望本文介绍的护理技巧能为广大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导,让排痰不再成为难题,为呼吸健康保驾护航。
(刘红丹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人民医院 呼吸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