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黄疸别慌!护士妈妈手把手教你应对!

2023-06-17 11: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黄疸是宝宝出生后常见的现象,表现为皮肤、眼白发黄。这是因为宝宝出生后,体内多余的红细胞会被分解,产生胆红素(一种黄色色素)。但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成熟,不能快速代谢掉胆红素,导致它在血液中堆积,使皮肤和眼睛发黄。

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情况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就医。

一、黄疸分两种:生理性vs.病理性

1. 生理性黄疸(正常情况)

出现时间:出生后2-3天,4-5天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2-3周)。

胆红素水平:通常不会太高,且宝宝吃奶、睡眠、大小便正常。

无需特殊治疗,多晒太阳、加强喂养可帮助退黄。

2. 病理性黄疸(需警惕)

出现时间早(出生24小时内就出现)或消退延迟(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胆红素上升快,皮肤黄染明显(甚至手脚心都黄)。

伴随症状:如嗜睡、拒奶、发热、大便发白等。

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光疗(蓝光)或药物干预。

二、怎么判断宝宝黄疸严不严重?

看黄染范围

刚开始,宝宝的黄疸可能只在脸上出现。如果黄疸慢慢往下蔓延,到了胸部、腹部,甚至手脚都变黄了,那就说明黄疸比较严重了。

看宝宝状态

如果宝宝只是皮肤有点黄,但是吃奶、睡觉都正常,还爱笑爱动,那就不用太担心。但如果宝宝变得不爱吃奶,老是睡觉,怎么叫都不醒,或者特别烦躁,老是哭闹,那就可能是黄疸比较严重,影响到了宝宝的身体。

用简单方法测一测

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皮肤,比如额头或者肚皮,然后松开手指。如果按压的地方皮肤很快就恢复原来的颜色,说明黄疸不太严重;如果按压的地方还是黄黄的,恢复得很慢,那就可能黄疸比较严重。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方法,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检查。

三、家庭护理四步法,科学促进黄疸消退

1. 喂养

母乳:出生后1小时内开奶,每天哺乳8-12次,每次哺乳20-30分钟。母乳中的乳糖和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排出。

配方奶喂养:按需喂养,每天奶量每公斤体重150-180ml(如3kg宝宝每天需450-540ml)。

关键指标:24小时内排尿≥6次,大便从黑色胎便逐渐转为黄色。

2. 光照

时间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阳光柔和时。

操作方法:让宝宝穿尿布,戴眼罩,暴露四肢和背部,每次晒15-20分钟,每天2-3次。

注意事项: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和会阴部;晒太阳前后喂少量水,防止脱水;皮肤娇嫩的宝宝可先在小臂内侧测试是否过敏。

3. 观察

每日一查:在自然光下观察宝宝皮肤黄染范围,用手指按压皮肤观察凹陷处颜色。

记录变化:用手机拍摄宝宝面部、躯干照片,对比每日变化。

警惕信号:黄疸从面部蔓延至手脚心、大便变白(陶土色)、小便深黄如茶色。

4. 皮肤护理

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沐浴露。

保湿:涂抹婴儿专用润肤露,防止皮肤干燥脱屑。

防破损: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红臀引发感染。

四、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黄疸出现早(24小时内)或进展极快

宝宝嗜睡、拒奶、哭声弱

手脚心都发黄

大便发白或尿液深黄如浓茶

医生可能会建议:

测经皮胆红素

抽血查血清胆红素

蓝光治疗

严重时可能需要换血治疗

五、预防黄疸,从孕期开始

1.孕期管理

定期产检:尤其关注血糖、血压、感染指标。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坚果),减少辛辣油腻食物。

避免感染: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宠物定期驱虫。

2.分娩期注意

选择专业医院:确保助产技术熟练,避免产伤。

密切监测:胎儿娩出后立即评估呼吸、肤色。

3.新生儿期防护

尽早开奶:出生后30分钟内开始母乳喂养。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乙肝疫苗,预防肝炎。

六、特别提醒:这些宝宝要"重点关照"

早产儿:肝脏功能更弱,黄疸可能持续更久。

低体重儿:胆红素代谢能力差,需更密切监测。

有溶血风险:如妈妈O型血、爸爸非O型血,或妈妈Rh阴性血。

家族史: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吉尔伯特综合征等家族史。

作为医护人员,我见过太多因科学护理而顺利退黄的宝宝;作为父母,我深知新手父母的焦虑。记住: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通过加强喂养、适当光照和密切观察,都能安全度过。学会识别危险信号,必要时及时就医,避免胆红素过高影响宝宝健康!

(王田田 妇幼保健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