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心脏“咯噔”一下,像是小鹿乱撞,或是心跳加速、心慌不安。这种被称为心悸的症状,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心悸虽然常见,但频繁发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是健康发出的警示信号。别担心,中医在调理心悸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帮助我们安抚“躁动”的心。
一、中医眼中的心悸:探寻“心动”根源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属于“惊悸”“怔忡”范畴。心主血脉、藏神,正常情况下,心气充沛,心血充盈,心神得养,心脏便能有条不紊地跳动。然而,当多种因素打破这种平衡时,心悸就可能出现。
体质虚弱是导致心悸的重要内在因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如过度劳累、久病不愈,都会耗伤心气、心血,使心脏失去滋养,从而引发心悸。情志失调也与心悸密切相关。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比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上扰心神;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脾,气血生化无源,心神失养,均可导致心悸。此外,外邪侵袭,如感冒、感染等,病邪入里,损伤心脉;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浊,痰阻心脉,也会引发心悸。
二、不同类型心悸的中医辨识与表现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将心悸分为多种证型。心脾两虚型心悸,患者常表现为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这是由于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所致。阴虚火旺型心悸,除了心悸不安,还伴有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此证多因肾阴亏虚,水不济火,心火偏亢,扰动心神引起。心虚胆怯型心悸,患者容易受到惊吓,心悸不宁,坐卧不安,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舌苔薄白,脉细弦。这是因为心气不足,胆气怯弱,心神易被惊扰。痰火扰心型心悸,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主要是痰火内扰,心神不宁导致。
三、中医调理心悸的多元妙法
1.中药调理: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常用归脾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远志、茯神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阴虚火旺型心悸,可选用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泻火养阴,两方合用,可滋其阴,降其火,安其神。心虚胆怯型心悸,安神定志丸是常用方剂,方中龙齿、琥珀镇惊安神;党参、茯苓、山药益气养心;远志、石菖蒲化痰开窍,宁心安神。痰火扰心型心悸,黄连温胆汤加减能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中黄连、竹茹清热化痰;半夏、陈皮、枳实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健脾和胃。
2.针灸推拿:针灸治疗心悸也有显著效果。常用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等。内关是心包经络穴,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养心安神;心俞、厥阴俞是心与心包的背俞穴,能调理心气,宁心定悸。根据不同证型,采用补泻手法,可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推拿按摩也可辅助调理心悸,通过按摩内关、神门等穴位,以及揉按心前区,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症状。
3.饮食调养:在饮食方面,心悸患者也有诸多讲究。心脾两虚者,可多食用桂圆、红枣、莲子、山药等健脾补血的食物,如桂圆红枣粥,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阴虚火旺者,宜多吃百合、银耳、黑芝麻等滋阴润燥之品,百合银耳羹就是不错的选择,可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心虚胆怯者,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如小米、牛奶等。痰火扰心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甘甜等助火生痰的食物,多吃一些清热化痰的食物,如冬瓜、丝瓜、荸荠等。
四、情志调节与生活方式改善
中医认为,情志与心脏关系密切。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调理心悸至关重要。患者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瑜伽、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必不可少。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增强体质,调节气血运行,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脏的刺激。
心悸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中医理论,掌握正确的调理方法,就能有效缓解症状,守护心脏健康。当然,如果心悸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让我们运用中医智慧,从生活点滴做起,呵护我们的“心动”,拥有一颗平静而有力跳动的心脏。
(田志广 许昌市立医院 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