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胃病似乎成了许多人的“标配”。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压力、嗜食生冷辛辣等不良生活习惯,让胃不堪重负。然而,不必惊慌,中医古法犹如一盏明灯,为胃病的防治指引方向,助力我们守护未来的健康。
中医对胃病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相关论述。胃以降为和,脾以升为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食物的运化与水谷精微的输布。当脾胃功能失调,便会出现胃脘痛、痞满、呕吐、嗳气等诸多不适症状。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胃病的一大利器。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辨证论治,开具个性化的方剂。如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病,常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中黄芪补气升阳,饴糖温中补虚,桂枝、白芍温通经络,调和肝脾,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诸药合用,使脾胃虚寒得除,中焦得以温养。若是肝气犯胃所致的胃脘胀痛、胁肋窜痛,则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香附、川芎、陈皮等药物疏肝解郁,枳壳、芍药理气和血,甘草调和诸药,让肝气条达,胃气和降。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外治法也颇具特色。艾灸便是常用之法,通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绒,熏烤特定穴位,借助温热刺激,激发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中脘穴,位于胃的中部,是胃之募穴,也是八会穴之腑会,艾灸此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促进胃的蠕动与消化液分泌,改善胃部不适。足三里穴,乃保健要穴,艾灸它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所谓“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长期艾灸足三里,对胃病的预防与康复大有裨益。
针灸疗法同样效果显著。医生依据经络理论,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如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于阴维脉,擅长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对于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良好疗效。针刺时,患者可感到局部酸麻胀重,这是得气的表现,说明经络气血得到疏通。留针过程中,医生还会适时行针,以增强刺激效果,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饮食调养在中医胃病防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对于胃病患者,小米粥堪称“养胃佳品”,小米味甘性平,能健脾和胃,滋阴养血,日常煮粥食用,易于消化吸收,可为胃黏膜提供保护。山药亦为健脾益胃之良药,无论是煲汤还是炒菜,适量食用,有助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此外,南瓜性温味甘,富含果胶,能吸附胃内有害物质,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是胃病患者的理想食材。
情志调节不容忽视。中医认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易致胃病。因此,保持心情舒畅至关重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瑜伽等方式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当情绪低落或焦虑时,及时排解,避免不良情绪积聚,影响脾胃功能。
胃病虽常见,但只要我们重视中医古法今用,从中药调理、外治法、饮食调养、情志调节等多方面入手,便能化被动为主动,守护好自己的“胃”来健康。让中医这一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告别胃病困扰,畅享美好生活。
(张瑞丰 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办事处弓庄村卫生所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