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全麻和半麻到底有啥区别

2025-05-09 14: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手术麻醉领域,全麻(全身麻醉)与半麻(区域阻滞麻醉)是两种核心麻醉技术。二者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实现手术无痛,但在适用范围、生理影响及术后恢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从作用原理、临床应用、生理影响及风险控制四个维度,系统解析这两种麻醉方式的科学内涵。

一、作用原理:中枢抑制与神经阻滞的机制差异

1. 全麻: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面抑制

全麻通过静脉注射、吸入或复合给药方式,使麻醉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核心机制包括:

意识消失:通过抑制大脑皮层功能,消除患者对手术刺激的感知;

痛觉丧失:阻断脊髓丘脑束传导,消除疼痛信号传递;

肌肉松弛:抑制运动神经元活性,实现骨骼肌松弛,便于手术操作;

反射抑制: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减少术中应激反应。

典型药物组合包括丙泊酚(镇静)、瑞芬太尼(镇痛)、罗库溴铵(肌松)及七氟烷(吸入麻醉),形成多靶点协同作用。

2. 半麻:外周神经的可逆性阻滞

半麻通过局部麻醉药注射,阻断特定神经丛或脊神经根传导功能。其技术分支包括:

椎管内麻醉: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腰麻)或硬膜外腔(硬膜外阻滞),阻断下半身痛觉传导,适用于剖宫产、下肢手术;

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臂丛、坐骨神经等,实现上肢或下肢区域麻醉,常用于骨折复位、关节手术;

表面麻醉:通过黏膜吸收药物(如利多卡因喷雾),实现咽喉部、尿道等浅表区域麻醉。

药物选择以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为主,其脂溶性高、作用时间长,且具备运动-感觉分离特性,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运动功能。

二、临床应用:手术类型与患者条件的适配性

1. 全麻的适应症与优势

大型复杂手术:开胸、开颅、器官移植等需深度肌肉松弛的手术;

特殊患者群体: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等无法配合区域麻醉者;

多部位联合手术:如同时进行胸腹部及四肢手术时,全麻可提供稳定麻醉平面;

术中管理需求:需控制呼吸(如单肺通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如心脏手术)的病例。

2. 半麻的适用场景与价值

下肢及下腹部手术:髋关节置换、子宫切除术等,硬膜外麻醉可提供4-6小时持续镇痛;

分娩镇痛:腰硬联合麻醉可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允许产妇保持清醒参与分娩过程;

日间手术优化:神经阻滞技术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实现“当日入院-手术-出院”流程;

高风险患者保护:对心肺功能不全者,半麻可减少全身用药量,降低呼吸抑制风险。

三、生理影响:从细胞代谢到器官功能的系统性干预

1. 全麻的生理扰动

呼吸系统:气管插管可能引发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机械通气可能导致肺不张;

循环系统:麻醉药物扩张血管、抑制心肌收缩力,易引发低血压,尤其对老年患者;

神经系统:术后谵妄发生率约5%-15%,与γ-氨基丁酸受体过度激活相关;

代谢系统:肌肉松弛剂琥珀胆碱可引起血钾升高,肌松残余需新斯的明拮抗。

2. 半麻的局部效应与风险

神经损伤:椎管内麻醉可能导致马尾综合征(发生率约1/10,000),表现为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

血流动力学波动:腰麻引起的交感神经阻滞可导致血压下降,需使用麻黄碱升压;

硬膜外血肿:抗凝治疗患者硬膜外穿刺后血肿风险增加,需严格评估凝血功能;

全脊麻: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导致呼吸心跳骤停,需立即气管插管抢救。

四、风险控制:多维度评估与个体化决策

1. 患者因素评估

年龄:老年患者全麻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升高,半麻需评估腰椎退变程度;

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优先选择半麻,以减少呼吸抑制;

药物史:长期使用抗凝药者硬膜外麻醉需停药5-7天,或改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2. 手术因素考量

体位要求:俯卧位手术(如脊柱手术)需全麻以避免神经压迫损伤;

手术时长:超过4小时的手术,半麻需预留硬膜外导管以追加药物;

紧急情况准备:全麻可快速调整麻醉深度,应对术中大出血等突发状况。

3. 技术创新与风险降低

靶控输注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药物输注速率,维持全麻深度在BIS值40-60区间;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将穿刺成功率从70%提升至95%以上,显著减少血管损伤;

多模式镇痛:全麻联合切口局部浸润或神经阻滞,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五、未来趋势:精准麻醉与加速康复外科的融合

随着麻醉学向精准化、微创化发展,全麻与半麻的边界逐渐模糊。例如:

复合麻醉:在胸腔镜手术中联合使用全麻与椎旁神经阻滞,既保证肌肉松弛,又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监测下麻醉管理(MAC):对短小手术采用镇静+局部麻醉,实现“无气管插管、无肌松药”的麻醉模式;

人工智能辅助决策: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麻醉风险,为个体化麻醉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六、结语

全麻与半麻作为麻醉学的两大支柱,其选择需基于手术需求、患者条件及医疗资源综合评估。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麻醉医生正从“麻醉实施者”转变为“围术期医学专家”,通过优化麻醉方案,不仅保障手术安全,更致力于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改善长期预后。理解这两种麻醉方式的科学本质,有助于患者消除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共同实现“安全、舒适、高效”的麻醉目标。

(孙倩 兰考县中心医院 住院麻醉手术部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