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麻醉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拔牙时的局部麻木,还是大型手术中的“一觉醒来手术结束”,背后都离不开麻醉技术的支持。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作为两种最常见的麻醉方式,在适用场景、作用机制和风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了解它们的区别,不仅能帮助患者消除对麻醉的恐惧,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一、局部麻醉:精准“冻结”局部痛感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指将麻醉药物应用于身体局部,使机体某一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可能部分被阻断或保持正常,从而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完成手术。
局部麻醉的作用机制
局麻药物的核心作用是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细胞之间通过“钠离子通道”传递信号,局麻药物能与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使神经无法产生动作电位,痛感信号就无法传递到大脑,该区域便失去痛觉。但患者的意识始终清醒,能感知触觉、压力等,只是不会感到疼痛。
常见的局部麻醉方式
-表面麻醉:将麻醉药涂抹或喷洒在黏膜表面(如口腔、鼻腔、眼结膜等),药物透过黏膜作用于神经末梢,适用于喉镜检查、眼部手术等。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注射到手术部位的皮下、黏膜下或深部组织,使局部神经末梢被麻醉,比如脂肪瘤切除、伤口缝合等小手术常用这种方式。
-区域阻滞麻醉:在手术区域周围注射麻醉药,阻断进入该区域的神经干,如乳腺手术时的胸壁阻滞。
-神经阻滞麻醉:将药物注射到特定神经干附近,阻断该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例如牙科手术常用的下牙槽神经阻滞,上肢手术的臂丛神经阻滞等。
二、全身麻醉:让身体进入“休眠”状态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指通过吸入、静脉注射等方式将麻醉药物送入体内,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从而满足手术需求。
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
全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的释放或作用,抑制大脑皮层的功能,使患者失去意识和痛觉。全麻过程通常分为诱导、维持和苏醒三个阶段:
-诱导期: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让患者快速从清醒进入麻醉状态,这个过程一般只需数分钟。
-维持期:持续给予麻醉药,维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同时根据手术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苏醒期:手术结束后停止给药,药物逐渐代谢排出体外,患者慢慢恢复意识。
全身麻醉的特点
全麻时患者完全失去意识,无法感知手术过程,也不会留下手术相关的记忆,这对创伤较大、时间较长的手术尤为重要。同时,全麻能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避免手术刺激引起的血压、心率剧烈波动,还能通过肌肉松弛药让肌肉放松,方便医生操作(如开腹手术需要腹腔充分暴露)。
三、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的核心区别
1.对意识的影响不同
局麻时患者意识完全清醒,能与医生交流;全麻时患者意识丧失,如同“沉睡”,对手术过程毫无感知。
2.适用手术范围不同
局麻适用于创伤小、时间短、部位表浅的手术,如体表小肿瘤切除、拔牙、清创缝合等;全麻适用于创伤大、时间长、部位深的手术,如开胸手术、腹腔手术、脑部手术等,以及可能引起强烈应激反应或患者无法配合的手术(如儿童手术)。
3.给药方式不同
局麻多为局部注射或表面涂抹;全麻则以静脉注射、吸入为主,有时会联合使用两种方式。
4.对身体的影响不同
局麻药物作用范围局限,对全身各系统(如心血管、呼吸等)影响较小;全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对循环、呼吸功能产生一定抑制,需要麻醉医生全程监测和调控(如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
5.恢复时间不同
局麻后麻醉效果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患者术后即可正常活动;全麻恢复时间较长,患者需要在复苏室观察,待意识、呼吸等恢复正常后才能返回病房,完全恢复可能需要1-2天。
四、手术时该如何选择麻醉方式?
麻醉方式的选择并非由患者或医生单方面决定,而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由麻醉医生评估后确定。
1.手术因素
手术类型是首要考虑因素。比如缝合小伤口、拔智齿等小手术,局麻即可满足需求;而心脏手术、胃癌根治术等复杂手术,必须采用全麻。此外,手术时间长短也很重要,长时间手术若用局麻,可能因药物时效不足需要多次注射,增加风险,全麻则能更稳定地维持麻醉状态。
2.患者自身情况
-健康状况:若患者有严重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局麻对全身影响小,可能更适合;但如果局麻操作本身可能加重病情(如严重脊柱畸形患者不适合椎管内麻醉),则需选择全麻。
-年龄:儿童难以配合局麻手术,通常需要全麻;老年人对药物代谢能力弱,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身体影响小的局麻(若手术允许)。
-心理状态:对手术极度恐惧、焦虑的患者,即使手术适合局麻,也可考虑全麻,避免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问题。
3.麻醉本身的风险
局麻可能出现局部血肿、药物过敏、神经损伤等风险;全麻可能面临呕吐误吸、心律失常、苏醒延迟等问题。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评估风险,选择更安全的方式。比如哮喘患者吸入全麻可能诱发气道痉挛,需优先考虑静脉全麻。
五、对麻醉的常见误区
-误区1:全麻会损伤大脑,影响记忆力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常规全麻会对成年人的大脑造成长期损伤。对于儿童,短期全麻(单次、时间短)也不会影响智力发育,只有多次、长时间的全麻可能对婴幼儿大脑发育有潜在影响,但临床会严格控制。
-误区2:局麻比全麻更安全
麻醉的安全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局麻一定更安全。比如局麻时患者紧张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而全麻在专业监测下反而更可控。
-误区3:手术小就不用全麻
有些小手术(如小儿腹股沟疝修补)虽小,但儿童无法配合,必须全麻;而有些大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可通过神经阻滞实现局麻,减少全麻风险。
总结
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各有特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局麻以“精准、微创、患者清醒”为优势,适用于小型手术;全麻以“全面抑制、保障大手术安全”为核心,适用于复杂手术。最终选择哪种方式,需要麻醉医生结合手术需求、患者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患者无需过度焦虑,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麻醉过程和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配合手术,保障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赵卉真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镇卫生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