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起飞时耳朵像被堵住,疼得钻心”“降落时耳膜像要破了,咽口水都没用”……很多人在坐飞机时都经历过耳朵疼痛或闷胀,有人甚至因此对飞行产生恐惧。这种不适在医学上被称为“航空性中耳炎”,是由于飞机起降时气压骤变,导致中耳内外压力失衡引起的。据统计,约30%的乘客会在飞行中出现耳部不适,儿童和感冒患者的发生率更高。本文将深入解析耳朵疼痛的原因,教你从预防到缓解的全流程应对策略,让你轻松应对飞行中的耳部问题。
一、耳朵为什么会在飞机上“抗议”?
要理解飞行时的耳朵疼痛,先得了解耳朵的“压力平衡系统”。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中耳是一个含气的空腔,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连(咽鼓管一端开口于中耳,另一端开口于鼻腔后方的鼻咽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会随着吞咽、打哈欠等动作周期性开放,让中耳内的气压与外界保持一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感觉不到耳朵有压力。
飞机起降时,气压变化速度远超人体自然调节能力:
起飞阶段:飞机快速上升,外界气压迅速降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压下降约12千帕),中耳内的气压相对较高,空气会通过咽鼓管“溢出”,此时可能感觉耳朵“嗡”的一声,随后恢复正常(多数人无明显不适);
降落阶段:飞机快速下降,外界气压急剧升高(从万米高空降至地面,气压可增加约70千帕),此时需要咽鼓管主动“打开”,让外界空气进入中耳,平衡内外压力。但咽鼓管的“单向阀门”特性(向外排气容易,向内进气难),加上降落时气压变化更快(约每分钟下降300-500米),若咽鼓管不能及时开放,中耳内就会形成负压,导致耳膜向内凹陷,刺激周围神经,引发疼痛、闷胀,甚至听力暂时下降。
儿童的咽鼓管更短、更宽且呈水平位,肌肉调节能力弱,气压变化时更难平衡,因此耳朵疼痛的发生率是成人的2-3倍。此外,感冒、鼻炎、鼻窦炎患者因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可能堵塞咽鼓管开口,进一步增加中耳压力失衡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耳膜充血、积液,甚至破裂(极少数情况)。
二、哪些人更容易出现飞行耳部不适?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在飞行中出现耳朵疼痛,但以下人群属于高危群体,需要重点防范:
(一)鼻咽部存在炎症者
感冒、流感患者:鼻塞、流涕会导致咽鼓管开口堵塞,降落时几乎100%会出现明显疼痛;
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患者:鼻黏膜水肿会压迫咽鼓管,尤其在发作期,中耳压力平衡能力显著下降;
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者:肥大的组织会阻塞咽鼓管后端开口,影响通气。
(二)特殊生理状态人群
婴幼儿(0-3岁):咽鼓管发育尚未成熟,无法主动做吞咽、咀嚼等动作,压力难以平衡;
孕妇:孕期激素变化会导致鼻黏膜充血,加上子宫压迫膈肌影响呼吸,咽鼓管功能减弱;
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者:器械可能影响耳道内气压传导,加重不适。
(三)不良习惯者
降落时睡觉的人:睡眠中吞咽、咀嚼动作减少,咽鼓管开放频率降低,无法及时平衡气压;
过度紧张者:紧张时鼻咽部肌肉收缩,可能导致咽鼓管痉挛,影响开放;
长期吸烟、酗酒者:烟草和酒精会刺激鼻咽部黏膜,降低咽鼓管的调节功能。
如果你属于以上人群,飞行前需做好针对性准备,降落时更要主动采取措施平衡中耳压力,避免耳部损伤。
三、飞行前:3项准备降低疼痛风险
预防飞行耳部不适,关键在“飞行前”和“降落后”两个阶段做好准备,尤其是高危人群:
(一)评估身体状态,避免“带病飞行”
感冒、鼻炎发作期:症状较轻(仅有轻微鼻塞)可推迟1-2天再飞;症状严重(鼻塞、流涕明显)建议改签,强行飞行可能导致中耳积液,需要数周治疗才能恢复;
刚做完耳部手术者:鼓膜修补术、中耳炎手术后3个月内不宜坐飞机,气压变化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儿童不适时:孩子感冒、发烧时,飞行耳部疼痛的概率极高,且可能因无法表达而哭闹不止,建议优先选择高铁等地面交通。
(二)飞行前的“减充血”准备
若存在轻微鼻塞(如过敏性鼻炎),可在起飞前30分钟和降落前1小时,使用鼻腔减充血剂(如含1%麻黄碱的滴鼻液、羟甲唑啉喷雾剂),收缩鼻黏膜,保持咽鼓管开口通畅(注意: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避免药物性鼻炎)。
此外,飞行前1小时避免进食过饱(防止腹胀影响呼吸),不喝酒、不喝咖啡(酒精和咖啡因会加重黏膜水肿,影响咽鼓管功能)。
(三)选择合适的座位和装备
座位选择:降落时前排座位气压变化相对缓慢(飞机机头先接触地面,气压传递有延迟),耳部不适可能稍轻;靠窗座位方便观察飞机降落时机,提前做好准备;
装备准备:
儿童可准备安抚奶嘴(吸吮动作有助于开放咽鼓管)或专用耳塞(如“飞行耳塞”,通过缓慢释放气压减轻压力变化);
成人可备普通耳塞(减少噪音刺激,间接缓解耳部紧张),或咀嚼口香糖(降落时使用)。
四、飞行中:分阶段应对,重点搞定“降落期”
飞行中的耳部不适主要集中在起飞和降落阶段,其中降落时的疼痛更常见、更明显,需要分阶段采取不同措施:
(一)起飞阶段:轻松应对,减少不适
起飞时气压变化以“中耳排气”为主,多数人无明显不适,可简单做以下动作:
自然吞咽:每隔1-2分钟咽口水一次,帮助咽鼓管开放排气;
打哈欠:有意识地张大嘴巴打哈欠(即使不困),通过肌肉拉伸打开咽鼓管;
避免睡觉:起飞阶段保持清醒,便于及时调整耳部压力。
若感觉耳朵轻微闷胀,可捏紧鼻子,轻轻向鼻腔内呼气(类似擤鼻涕但不放手),感觉到耳朵“噗”的一声,闷胀感即可缓解(此动作称为“瓦尔萨尔瓦动作”,起飞时偶尔做1-2次即可)。
(二)平飞阶段:保持鼻咽部通畅
平飞时气压稳定,耳部通常无不适,此时需注意:
多喝水:保持咽喉湿润,促进吞咽动作(每小时喝100-150毫升温水);
避免过度擤鼻涕:用力擤鼻涕可能导致细菌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调整睡姿:若想睡觉,可选择侧卧位,避免仰卧时舌根后坠压迫咽鼓管。
(三)降落阶段:核心防护,5招快速平衡压力
降落是预防耳朵疼痛的关键阶段(从飞机开始下降至着陆,约30-40分钟),需主动、持续地做“开放咽鼓管”的动作,推荐5种有效方法:
1.吞咽+咀嚼法
持续咀嚼口香糖(无糖型更佳,避免蛀牙),或含一颗硬糖,通过频繁吞咽动作(每分钟3-5次)促使咽鼓管开放。此方法简单有效,适合大多数成人和能配合的儿童(3岁以上)。
2.捏鼻鼓气法(改良版)
用手指轻轻捏住鼻孔,嘴巴闭紧,然后缓慢向鼻腔内呼气(力度以感觉耳膜有轻微膨胀感为宜,不要用力过猛),持续2-3秒后松开。每下降500米(约5-10分钟)做一次,可有效平衡中耳负压。注意:感冒鼻塞时慎用,可能将分泌物压入中耳引发感染。
3.“蛙式”闭口呼吸法
嘴巴微张,舌头抵住上颚,像青蛙一样快速轻轻呼吸(吸气时让空气从牙缝进入,呼气时缓慢呼出),通过气流震动打开咽鼓管。此方法适合不适合做捏鼻动作的人(如鼻炎患者),儿童也容易学习。
4.主动打哈欠+低头
有意识地张大嘴巴做打哈欠动作,同时头部微微低下(下巴靠近胸口),拉伸颈部和咽喉肌肉,帮助咽鼓管开放。每3-5分钟重复一次,尤其在飞机开始低空盘旋(即将着陆前)时,需增加频率。
5.针对儿童:分散注意力+辅助动作
婴幼儿无法主动配合,家长可在降落后:
喂奶或喂水:让孩子通过吸吮动作自然吞咽,平衡压力
(张巧巧 浚县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