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抽血时 “晕针” 怎么办?3 个小技巧帮你缓解

2025-04-11 20: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检验科或体检中心,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些人撸起袖子准备抽血时,还神态自若,可当针头刚接触皮肤,就突然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甚至直接失去意识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晕针”。很多人误以为晕针是 “胆小”“矫情”,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生理与心理共同作用的应激反应,医学上称之为 “血管迷走性晕厥”,据统计,其在抽血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 3%-5%,并非个例。那么,晕针到底是怎么回事?遇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

先搞懂:晕针不是 “胆小”,是身体的 “应激误判”
要解决晕针问题,首先要走出 “晕针 = 胆小” 的认知误区。从医学角度来看,晕针的本质是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 “过度反应”。当身体接触到针头、看到血液,或处于紧张、恐惧的情绪中时,大脑会误判当前场景为 “危险信号”,进而触发血管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

这种兴奋会带来两个关键变化:一是导致全身小血管突然扩张,大量血液淤积在四肢和内脏血管中,回心血量急剧减少;二是使心率明显减慢,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两者结合,会让脑部供血瞬间不足,就像给大脑 “断了电”,从而引发头晕、眼前发黑、恶心、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

值得注意的是,晕针并非只发生在 “怕疼” 的人身上。有研究发现,部分人即使平时对疼痛不敏感,也可能因 “看到针头”“听到抽血时的负压声” 或 “联想到血液相关的负面记忆” 而触发晕针。此外,空腹抽血、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或本身血压偏低的人群,晕针的风险会更高 —— 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代偿能力,让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更易出现。

实用技巧:3 步走,从 “恐惧” 到 “从容”
既然晕针是可预判、可干预的生理反应,那么在抽血时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缓解不适。以下 3 个小技巧,分别从心理、行为、身体调节三个维度出发,简单易操作,适合不同场景下使用。

技巧一:“注意力转移法”,让大脑 “忽略” 针头
晕针的触发往往与 “过度关注针头” 有关 —— 越盯着针头,越容易联想到疼痛、出血等负面画面,进而加重紧张情绪。因此,第一步要做的就是 “分散注意力”,切断 “视觉刺激 - 情绪紧张 - 生理反应” 的链条。

具体操作有多种方式:如果抽血时坐在椅子上,可以将目光转向远处的窗户、天花板上的灯具,或专注地看手机里的短视频、电子书(建议选择轻松搞笑的内容,避免看悬疑、恐怖类作品);如果是站立抽血,可盯着前方墙上的一个固定点,比如一幅画的角落、一个标语的文字,保持视线稳定。

另外,也可以通过 “听觉转移” 辅助 —— 戴耳机听舒缓的音乐、白噪音,或与身边的家人、医护人员聊天(比如问问抽血后的注意事项、体检报告的领取时间等),让大脑被其他信息占据,自然就 “没精力” 关注针头。需要提醒的是,聊天时尽量选择轻松的话题,避免提及 “疼不疼”“会不会晕” 等可能加重焦虑的内容。

技巧二:“呼吸调节法”,稳住心率和血压
紧张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 “浅快呼吸”—— 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变浅,这种呼吸方式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发 “呼吸性碱中毒”,进一步加重头晕、手脚发麻的症状。而 “缓慢深呼吸” 能通过调节呼吸节奏,稳定心率和血压,缓解血管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

正确的呼吸方法分三步:第一步,在抽血前 1-2 分钟,先慢慢地用鼻子吸气,吸气时间保持 3-4 秒,感受腹部慢慢鼓起(而非胸部起伏);第二步,屏住呼吸 1-2 秒,让氧气充分进入血液;第三步,用嘴巴缓慢呼气,呼气时间延长至 5-6 秒,像吹蜡烛一样,感受腹部逐渐收缩。

重复这个 “吸 - 屏 - 呼” 的循环,每次做 3-5 组,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让身体处于 “放松状态”。即使在针头刺入皮肤的瞬间感到不适,也可以继续保持深呼吸,避免因紧张导致呼吸紊乱,加重脑部供血不足。

技巧三:“体位调整法”,减少脑部供血波动
前面提到,晕针的核心问题是 “脑部供血不足”,而体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血液的分布。因此,通过调整抽血时的体位,能减少血管扩张对脑部供血的影响,降低晕厥风险。

最推荐的体位是 “坐姿 + 腿部支撑”:坐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膝盖与髋关节保持 90 度弯曲,不要交叉双腿或踮起脚尖 —— 交叉双腿会压迫腿部血管,影响血液回流,而踮脚会增加肌肉紧张度,加重身体不适。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手臂下方垫一个小枕头,让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高度,既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也能减少血液流动的阻力。

对于有过晕针史或本身血压偏低的人群,建议提前告知医护人员,选择 “半卧位” 抽血(躺在病床上,上半身略微抬高),这种体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脑部供血,即使出现血管扩张,也能通过身体的代偿机制减少不适。需要注意的是,抽血结束后不要马上起身,应保持坐姿或卧姿 3-5 分钟,缓慢活动手脚后再站起来,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再次引发头晕。

应急处理:如果已经开始头晕,别慌!
即使做好了预防措施,部分人仍可能在抽血时出现晕针症状。此时最重要的是 “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避免因摔倒造成二次伤害。

当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出冷汗等早期症状时,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 “我有点晕”,同时缓慢低下头,将下巴靠近胸口 —— 这个动作能通过改变头部位置,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缓解头晕症状。如果是坐姿,可将双手放在膝盖上,身体略微前倾;如果是站姿,应迅速扶住身边的桌子、椅子或墙壁,避免站立不稳摔倒。

医护人员会立即停止抽血,让患者平躺下来,解开衣领或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可能会给患者喝少量温开水或糖水(补充血糖,改善脑部代谢)。一般情况下,晕针引起的不适症状会在 1-2 分钟内缓解,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如果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等严重情况,医护人员会采取更专业的急救措施,如按压人中、吸氧等,此时患者家属无需过度紧张,配合医护人员即可。

长期预防:让身体 “适应”,减少晕针复发
对于需要频繁抽血的人群(如慢性病患者、定期体检者),除了每次抽血时的临时应对,长期的身体和心理调节也很重要,能从根本上降低晕针的发生率。

首先,抽血前要保证 “充分准备”:避免空腹抽血(除非医生有特殊要求),抽血前 1 小时可吃少量清淡食物,如面包、粥、鸡蛋等,补充能量;前一天晚上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避免熬夜;抽血当天穿着宽松的衣物,袖口不要过紧,减少对手臂的压迫。

其次,可通过 “循序渐进的暴露训练” 改善心理恐惧:比如平时可以看一些关于抽血的科普视频,了解抽血的过程和原理;下次去医院时,可在检验科外观察其他人抽血,逐渐适应 “针头”“血液” 等视觉刺激;如果条件允许,可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抽血时的具体步骤,减少 “未知感” 带来的恐惧。

最后,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每周进行 3-5 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 30 分钟左右,能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血管的调节能力,让身体更能应对抽血时的应激反应。

结语
晕针不是 “矫情”,也不是 “不治之症”,而是一种可理解、可应对的生理反应。只要掌握 “注意力转移”“呼吸调节”“体位调整” 这 3 个小技巧,做好应急处理和长期预防,就能从 “谈针色变” 到 “从容应对”。下次抽血时,不妨试着用这些方法给自己 “打打气”—— 你会发现,抽血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而对身体的关注和爱护,才是更重要的事。

(樊红岩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