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血常规报告时,不少人会盯着 “白细胞计数” 这一项忐忑不安 —— 一旦数值超出参考范围(成人正常范围通常为 4-10×10⁹/L),就立刻联想到 “细菌感染”,甚至自行购买抗生素服用。但事实上,白细胞升高只是身体发出的 “警报信号”,并非细菌感染的 “专属标签”。要读懂这个指标背后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更多医学信息综合判断。
首先要明确: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 “防御部队”,主要功能是对抗外来病原体、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当身体受到刺激时,骨髓会释放更多白细胞进入血液,导致计数升高。而能触发这种反应的,远不止细菌感染这一种情况。
细菌感染确实是白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但有两个关键特征可辅助判断。一方面,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往往伴随 “分类异常”—— 血常规报告中 “中性粒细胞比例” 会明显升高(正常约 50%-70%),这是因为中性粒细胞是对抗细菌的 “主力兵种”,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大肠杆菌导致的尿路感染,常出现这种典型表现。另一方面,患者多伴随特异性感染症状,如咳嗽咳痰(肺炎)、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局部红肿热痛(皮肤感染)等,同时 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也会同步升高,这些都能为细菌感染提供佐证。
但除了细菌感染,还有多种情况会导致白细胞升高,可大致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升高是身体的正常调节反应,通常无需处理。比如剧烈运动后,肌肉代谢加快会刺激骨髓释放白细胞,此时数值可能暂时升至 12-15×10⁹/L;情绪紧张、焦虑或处于高温、严寒环境中,身体应激反应也会让白细胞短暂上升;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尤其是孕晚期),为适应生理变化,白细胞计数也可能轻度升高,这些情况都不会伴随感染症状,复查时数值会自行恢复正常。
病理性因素中,非细菌感染性疾病同样会引发白细胞升高。病毒感染就是典型例子,虽然多数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不会导致白细胞升高,但部分病毒(如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会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此时血常规报告中 “淋巴细胞比例” 会升高,与细菌感染的 “中性粒细胞升高” 形成明显区别。此外,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病)、寄生虫感染(如疟疾)也可能引起白细胞升高,需通过病原学检查进一步鉴别。
血液系统疾病也是白细胞升高的重要原因,且往往伴随更复杂的异常。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高达 20-100×10⁹/L,甚至更高,同时伴随脾脏肿大、乏力、低热等症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除了白细胞升高,还会出现贫血、出血(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表现,血常规中还会发现大量未成熟的 “原始细胞”。这类疾病与感染的本质区别在于,白细胞升高是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而非身体的防御反应,需要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
此外,应激状态、药物影响、自身免疫病等也会导致白细胞升高。严重创伤(如骨折、烧伤)、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情况,身体会启动 “应激反应”,促使白细胞大量释放;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肾上腺素等药物,也可能刺激白细胞升高;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因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同样会出现白细胞升高,且多伴随关节疼痛、皮疹等特异性症状。
那么,发现白细胞升高后该如何正确应对?首先要避免 “自行诊断”,不建议仅凭这一项指标就判断为细菌感染并服用抗生素 —— 滥用抗生素不仅可能无效,还会导致细菌耐药,增加后续治疗难度。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将报告交给医生,由医生结合以下三方面信息综合判断:一是症状和病史,比如是否有发热、咳嗽、尿痛等感染症状,近期是否有手术、创伤或服药史;二是其他检查指标,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以及 CRP、PCT 等炎症指标;三是必要时的进一步检查,如病原学检查(痰培养、尿培养)、骨髓检查等,以明确白细胞升高的真正原因。
总之,血常规中的 “白细胞高” 就像身体的 “警示灯”,提醒我们关注健康状况,但不能直接等同于 “细菌感染”。只有结合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才能找到背后的真正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 这既是对健康的负责,也是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和药物滥用的关键。
(樊红岩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