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常规里的“白细胞”升高,一定是感染吗?

2025-03-19 14: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当发现白细胞升高时,许多人会直接联想到“感染”,但这一认知并不全面。白细胞升高的原因复杂多样,既可能是感染性因素,也可能与非感染性病理状态或生理反应相关。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

当细菌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骨髓加速生成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主要类型),这些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迅速抵达感染部位,吞噬并消灭细菌。例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皮肤脓肿、大肠杆菌引发的泌尿系统感染,均会伴随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

2.病毒感染

部分病毒感染在早期也可能引发白细胞升高。例如,EB病毒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白细胞总数常升高,且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计数可能轻度至中度升高。但随着病程进展,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而非中性粒细胞主导,这与细菌感染的细胞类型差异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3.其他病原体感染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血吸虫)会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导致白细胞升高伴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支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则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二、非感染性病理因素

1.组织损伤与应激反应

严重创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身体会启动修复机制。坏死组织释放的代谢产物(如细胞碎片、炎症因子)刺激骨髓释放白细胞,以清除受损组织并预防感染。例如,车祸导致多发性骨折后,白细胞数量会代偿性升高,通常随组织修复逐渐恢复正常。

2.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是白细胞升高的典型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常伴贫血、血小板减少)。例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总数可增至正常值的数十倍,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超过正常值百倍。此外,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也可能伴随白细胞升高。

3.免疫系统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会持续激活炎症反应,导致白细胞轻度升高。这类患者的白细胞升高通常伴随关节疼痛、皮疹、口腔溃疡等典型症状,需通过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检测确诊。

4.肿瘤性疾病

实体瘤(如肺癌、胃癌)患者可能因肿瘤组织坏死分解产物刺激骨髓,或肿瘤细胞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导致白细胞反应性升高(类白血病反应)。此外,肿瘤继发感染(如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也会引发白细胞升高,需结合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三、生理性因素

1.运动与应激

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紧张(如焦虑、恐惧)或疼痛刺激会导致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刺激骨髓释放白细胞。这种升高通常为一过性,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2.饮食与妊娠

饱餐后白细胞可能轻度升高,这与胃肠道血流增加、代谢产物刺激相关;妊娠期女性白细胞计数也会生理性升高(通常波动于一定区间),分娩时可能进一步升高至更高水平。这些情况均无需特殊处理,但需排除潜在病理因素。

3.环境因素

高热、严寒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白细胞生成;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红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药物,会直接刺激骨髓释放白细胞,导致药源性升高。停药后白细胞计数通常逐渐回落。

四、科学应对

1.初步评估

发现白细胞升高后,医生会首先询问病史(如发热、咳嗽、疼痛等感染症状,或出血、贫血等血液病表现),并进行体格检查(如肺部啰音、皮肤瘀斑、淋巴结肿大等),初步判断感染与非感染可能性。

2.辅助检查

血常规分项: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升高提示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提示过敏或寄生虫感染。

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升高支持细菌感染诊断。

病原学检测:血培养、痰培养、尿常规、病毒抗体检测等明确感染病原体。

骨髓穿刺:怀疑血液系统疾病时,需通过骨髓象分析确诊。

白细胞升高的原因涵盖感染、炎症、组织损伤、血液病、免疫病、肿瘤及生理反应等多个维度。理解这一指标的复杂性,有助于建立科学健康观,避免盲目自我诊断。

(李辉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