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常规报告单里的“三系”指什么?异常升高或降低暗示哪些疾病?

2025-02-11 18: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临床检验中,血常规是最基础也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许多人会看到“三系”相关指标,却对其含义感到困惑。所谓“三系”,即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和血小板系,它们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各自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三系指标的异常升高或降低,往往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了解血常规报告单中“三系”的意义及其异常表现,不仅有助于患者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能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一、血常规“三系”的构成与生理功能

1.红细胞系:氧气运输的“主力军”

红细胞系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群体,其主要成分红细胞(RBC)因富含血红蛋白(Hb)而呈现红色。血红蛋白具有独特的携氧能力,能够在肺部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在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气,供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此外,红细胞还参与二氧化碳的运输,将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血常规中与红细胞系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形态和血红蛋白含量,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2.白细胞系:人体防御的“免疫部队”

白细胞系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抵御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的入侵,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异常的细胞,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白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五大类,各类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主要负责吞噬和杀灭细菌,在急性感染时迅速增多,是抵御细菌感染的“先锋部队”。

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主要负责细胞免疫,直接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B淋巴细胞则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中和外来抗原。

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密切相关,能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抗炎物质,减轻过敏症状。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可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的调节。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具有强大的吞噬和抗原呈递功能,能够清除衰老细胞和较大的病原体,并激活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反应。

3.血小板系:止血凝血的“卫士”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虽然体积小,却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小板血栓,暂时堵塞伤口,阻止血液外流;同时,血小板还会释放多种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统,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稳定的血凝块,加固止血效果。

血常规中主要通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来评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止血和凝血功能。

二、红细胞系异常与相关疾病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贫血的信号

当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范围时,通常提示贫血。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血常规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MCV、MCH、MCHC均降低。

巨幼细胞贫血:因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导致DNA合成障碍,红细胞发育异常。血常规显示大细胞性贫血,MCV和MCH升高,MCHC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系细胞生成减少。血常规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贫血症状明显。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又称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内在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外在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药物或毒物引起的溶血)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

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和慢性失血(如痔疮出血、月经过多),导致血液丢失过多而引起贫血。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血液浓缩或疾病表现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可分为相对性升高和绝对性升高。相对性升高常见于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等导致血液浓缩的情况;绝对性升高则多与疾病相关,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由于红细胞生成不受正常调控,导致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此外,慢性心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组织缺氧,也会刺激机体代偿性地增加红细胞生成,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

三、白细胞系异常与相关疾病

1.白细胞总数升高:感染与炎症的反应

白细胞总数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当细菌入侵人体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增多,通过吞噬和杀灭细菌来抵御感染。此外,白细胞总数升高还可见于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胰腺炎)、组织损伤(如烧伤、创伤)、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可释放细胞因子刺激白细胞生成)以及应激状态(如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2.白细胞总数降低:免疫功能下降的警示

白细胞总数降低可能提示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常见于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药物不良反应(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物等)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白细胞)。

3.白细胞分类异常:特定疾病的线索

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异常也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例如,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某些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过敏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感染)、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以及某些肿瘤(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关;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则可能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过敏性疾病或骨髓纤维化有关。

四、血小板系异常与相关疾病

1.血小板减少:出血风险增加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血小板减少,可导致止血功能障碍,患者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

-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影响骨髓中巨核细胞的生成和成熟。

-破坏过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此外,药物、感染等因素也可能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

-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时,脾脏肿大,血小板在脾脏内被过度破坏和滞留,导致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2.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风险上升

血小板计数升高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由于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小板持续升高,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引起肢体麻木、疼痛、缺血性坏死等症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肿瘤、缺铁性贫血等疾病恢复期,以及脾切除术后,多为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一般血小板升高程度较轻,多为暂时性。

血常规报告单中的“三系”指标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红细胞系、白细胞系和血小板系的异常升高或降低,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疾病信号。虽然血常规检查能够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但单一指标的异常并不足以确诊疾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骨髓穿刺、基因检测等)进行综合判断。当发现血常规指标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及时干预,维护身体健康。

(刘晓星 河南省内黄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