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尿病老人而言,血糖管理是日常生活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追求平稳血糖的过程中,低血糖却如同潜藏的“隐形杀手”,随时可能威胁健康。糖尿病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使用不当、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更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头晕、昏迷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严重危及生命。因此,掌握科学的低血糖应急护理方法,对糖尿病老人及其家属至关重要。
一、了解糖尿病老人低血糖的原因
1. 药物因素:糖尿病老人常需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若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匹配,就极易引发低血糖。例如,在未按时进餐的情况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迅速发挥降糖作用,却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糖分,导致血糖急剧下降。
2. 饮食因素:食量过少、过度节食或延迟进餐,都会使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葡萄糖。有些老人为了严格控制血糖,过度减少主食摄入,又未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从而引发低血糖。此外,空腹饮酒也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功能,阻碍血糖的正常调节,导致低血糖发生。
3. 运动因素: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过大,身体消耗的葡萄糖增多,若未及时补充能量,容易引发低血糖。尤其是空腹运动时,身体缺乏能量储备,低血糖风险更高 。
4. 身体机能衰退: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使得降糖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低血糖的发生几率。同时,老人的血糖调节能力变差,对低血糖的感知和反应也相对迟钝。
二、识别低血糖的症状
低血糖发作时,症状多样,主要可分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明显、面色苍白等。这些症状是身体在低血糖状态下,为了升高血糖而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所引起的。
2.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当低血糖持续存在,大脑缺乏足够的葡萄糖供应时,会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言语不清、精神错乱,严重者甚至会陷入昏迷、抽搐。部分老人低血糖发作时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行为异常、嗜睡等,容易被忽视。
三、低血糖应急护理方法
1. 立即监测血糖:当怀疑老人发生低血糖时,应尽快使用血糖仪测量血糖。若血糖值低于3.9mmol/L,即可确诊为低血糖。如果没有血糖仪,只要老人出现上述低血糖症状,就应按照低血糖进行处理,不可盲目等待血糖检测结果而延误治疗。
2. 补充糖分:
• 清醒状态:若老人意识清醒,应立即给予15 - 20克含糖食品。可选择葡萄糖片、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等,含糖量需在15%以上)、蜂蜜、糖果等。一般来说,15克葡萄糖相当于4 - 5块方糖、150 - 200毫升含糖饮料。补充糖分后,让老人休息15 - 20分钟,然后再次检测血糖。若血糖仍低于3.9mmol/L,需再次补充同等剂量的含糖食物。
• 昏迷状态:当老人出现昏迷,切勿强行喂食,以免引起窒息。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并让老人采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若有条件,可由专业医护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人员为老人注射胰高血糖素或静脉输注葡萄糖。
3. 后续观察与处理:即使老人在补充糖分后症状缓解,也需继续观察至少数小时,因为低血糖可能会再次发作。在接下来的1 - 2餐,要适当增加主食量,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如果低血糖频繁发作或经过处理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及时就医,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四、预防糖尿病老人低血糖的措施
1. 合理用药: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降糖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用药后务必按时进餐,若因特殊情况需调整进餐时间,应提前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2.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每餐主食摄入量保持相对稳定。避免过度节食或突然减少食量,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在两餐之间适当加餐,选择低糖水果、全麦面包、坚果等健康零食,既能补充能量,又可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3. 适度运动:运动前要检测血糖,若血糖低于5.6mmol/L,应先补充一些含糖食物再运动。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空腹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在餐后1 - 2小时进行运动。运动过程中,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含糖食品,以便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补充能量。
4. 加强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在用药、饮食、运动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建议每天至少监测4 - 7次血糖,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等时间点。记录血糖监测结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5. 随身携带急救卡:让老人随身携带注明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患有糖尿病及常用药物等信息的急救卡,以便在发生低血糖昏迷等紧急情况时,他人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帮助。
糖尿病老人低血糖不容忽视,掌握正确的应急护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是守护老人健康的关键。家属和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细心观察老人的身体状况,将低血糖的危害降至最低,让老人远离低血糖的威胁,享受健康生活。
(翟利红 河南省兰考县中医院 老年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