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糖忽高忽低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稳定血糖

2024-08-11 08:0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糖尿病患者最苦恼的莫过于血糖像坐过山车般忽高忽低,这种剧烈波动带来的危害远比持续高血糖更隐匿。临床数据显示,血糖波动过大不仅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2-3 倍。要想驯服这匹 “脱缰野马”,我们需要从根源入手,系统梳理导致血糖波动的关键因素,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一、揭秘血糖波动的 “幕后黑手”

血糖的稳定就像精密仪器的运作,任何环节的偏差都会引发剧烈波动。食物的选择和进食方式首当其冲,高升糖指数的白粥、甜点进入人体后,会像往血液里直接倾倒葡萄糖,瞬间推高血糖;而长期饥饿或刻意节食,又会迫使身体启动应急机制,通过分解脂肪和蛋白质释放糖分,造成反弹性高血糖。

药物和胰岛素的使用堪称 “双刃剑”,剂量不足或过量、注射部位不当、服药时间不规律都会打破血糖平衡。例如,短效胰岛素注射后若未按时进餐,就可能引发严重低血糖;而长效胰岛素在脂肪层过厚的部位注射,吸收速度减慢,会导致药效延迟释放。

情绪和睡眠同样不容小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直接升高血糖;熬夜打乱生物钟,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调控陷入紊乱。此外,感染、外伤等应激状态,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其他疾病,都会对血糖产生显著干扰。

二、科学饮食:搭建血糖稳定的 “基石”

饮食调控是稳定血糖的核心环节,关键在于把握 “粗细搭配、营养均衡” 的原则。主食选择上,建议将精细米面替换为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全谷物,它们富含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以早餐为例,一碗燕麦粥搭配水煮蛋和一小把坚果,既能提供持久饱腹感,又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

每餐要保证蛋白质、蔬菜、主食的合理比例,推荐采用 “餐盘法则”:将餐盘分为四部分,一半盛放绿叶蔬菜,四分之一为优质蛋白(如鸡胸肉、鱼虾、豆腐),剩下四分之一留给主食。烹饪方式也大有讲究,清蒸、炖煮优于油煎油炸,减少油脂摄入能降低胰岛素抵抗。

规律进餐同样重要,建议每天保持固定的用餐时间和食量,避免饥一顿饱一顿。加餐可以选择低糖水果(如蓝莓、柚子)、无糖酸奶或一小把原味坚果,既能防止低血糖,又不会造成血糖大幅波动。同时,要严格控制隐形糖的摄入,警惕饮料、酱料、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

三、运动处方:激活身体的 “降糖引擎”

运动是天然的降糖良药,但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有氧运动能直接消耗葡萄糖,推荐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运动时保持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仍能正常交谈的状态,每次持续 30 分钟以上,效果最佳。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哑铃、弹力带等器械,每周进行 2-3 次,重点锻炼大肌群如腿部、背部、胸部。需要注意的是,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运动时机的选择也有讲究,餐后 1-2 小时开始运动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但要避免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发生。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运动过程中随身携带糖果,以备不时之需。对于血糖控制不佳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四、精准监测:掌握血糖波动的 “晴雨表”

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建议采用 “点线面结合” 的监测策略。指尖血糖检测方便快捷,应重点监测空腹、餐后 2 小时、睡前、夜间等关键时间点。对于使用胰岛素或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每天至少监测 4-7 次。

动态血糖监测(CGM)能连续记录血糖变化趋势,捕捉指尖血糖难以发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佩戴 CGM 设备后,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饮食、运动、药物对血糖的具体影响,帮助制定更精准的干预措施。此外,每 3 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建立个人血糖日记至关重要,详细记录饮食、运动、用药情况及对应的血糖数值,便于发现血糖波动规律。通过分析血糖日记,患者可以直观看到哪些行为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从而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五、药物管理:精准调控血糖的 “利器”

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不同药物作用机制各异。例如,二甲双胍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阿卡波糖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胰岛素治疗适用于 1 型糖尿病、部分 2 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类型包括短效、速效、中效、长效及预混胰岛素,每种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作用高峰和持续时间不同,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剂型和注射方案。胰岛素注射要注意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影响药物吸收。

新型降糖药物如 GLP-1 受体激动剂、SGLT-2 抑制剂等,不仅能有效降糖,还具有减重、保护心血管等额外获益。但这些药物也可能带来恶心、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六、情绪与睡眠:不容忽视的血糖 “调节剂”

情绪管理对血糖稳定起着重要作用,长期焦虑、抑郁会使血糖调控雪上加霜。患者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每天抽出 15-20 分钟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有助于放松身心。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听音乐,能转移注意力,改善负面情绪。

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同样关键,每晚应保证 7-8 小时高质量睡眠。建立固定的睡眠作息,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通过泡脚、喝温牛奶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对于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良好的情绪和睡眠状态能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稳定血糖。

七、应对特殊情况:为血糖波动 “保驾护航”

生病、手术等特殊时期,血糖往往更难控制。感染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血糖升高,此时应加强血糖监测,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生病期间食欲不佳时,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汤,避免因进食过少引发低血糖。

妊娠会使女性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妊娠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既要保证母婴营养需求,又要防止血糖过高影响胎儿发育。建议在产科和内分泌科医生的联合指导下,调整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定期进行产检和血糖监测。

旅行时要提前做好准备,携带足够的药物、胰岛素和监测设备,记录好当地医疗机构的联系方式。旅途中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根据活动量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或用药时间。

稳定血糖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科学方法的持久战。糖尿病患者应从饮食、运动、监测、药物、情绪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驯服血糖这匹 “野马”,减少并发症风险,享受健康生活。记住,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在为血糖稳定加分,你的坚持终将换来理想的血糖控制。

(张沛红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