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全球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足,其中约20%的患者最终需要截肢。这一数据背后,是糖尿病足早期症状隐匿、发展迅速的特点。许多患者因忽视早期信号,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本文将详细解析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并指导患者如何通过简单自查,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但若能敏锐捕捉,仍可及时干预。以下是四个典型信号:
1. 足部感觉异常
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导致足部感觉减退或异常。患者可能感到足部麻木、刺痛、灼热感,或对冷热、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例如,踩到尖锐物却无明显痛感,或用热水泡脚时感觉不到温度,这些都可能是神经损伤的信号。
2. 皮肤颜色与温度变化
正常足部皮肤应红润、温暖。若发现足部皮肤苍白、发凉,或出现暗紫色斑块,可能是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例如,患者可能感到足部“像踩在冰上”,或触摸时发现皮肤温度明显低于身体其他部位。
3. 足部形态改变
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足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形成“槌状趾”或“弓形足”。此外,足弓塌陷、足跟脂肪垫变薄等变化,也会增加足部压力分布不均的风险。
4. 伤口愈合缓慢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伤口愈合能力显著下降。若发现足部小伤口(如磨破、划伤)超过两周未愈合,或出现渗液、红肿、化脓,需高度警惕感染风险。
如何自查糖尿病足?——简单五步法
糖尿病足的自查应成为患者的日常习惯。以下五步法简单易行,可帮助早期发现问题:
第一步:视觉检查
观察皮肤:查看足部皮肤是否干燥、皲裂、脱皮,有无破溃、水疱、鸡眼或老茧。
检查趾甲:注意趾甲是否增厚、变形、嵌入皮肤,或出现黄白色斑点(可能为真菌感染)。
识别畸形:观察足部是否有“槌状趾”“弓形足”等异常形态。
第二步:触觉检查
测试温度感知:用温水(约37℃)和冷水交替触摸足部,判断能否准确感知温度变化。
检查触觉:用棉签轻触足部皮肤,感受是否存在麻木或刺痛感。
第三步:血管检查
触摸足背动脉:将手指放在足背中线与内、外踝连线的交点处,感受脉搏跳动。若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下肢血管病变。
观察皮肤温度:用手背轻触足部,对比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差异。
第四步:足底压力测试
赤脚站立:在纸上踩出足印,观察压力分布是否均匀。若发现足底某些区域颜色过深,可能提示压力集中,易引发溃疡。
第五步:定期记录
建立自查日志:记录每日足部状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伤口愈合情况等。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高危人群需加倍警惕
以下人群需特别关注糖尿病足风险:
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神经和血管损伤风险增加。
血糖控制不佳者:HbA1c(糖化血红蛋白)长期高于7%的患者,并发症风险显著升高。
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加重下肢缺血。
合并肾病或视网膜病变者:这些并发症常与糖尿病足共存,提示全身微血管病变。
预防与应对:防微杜渐,早诊早治
糖尿病足的预防需从日常护理入手:
1. 控制血糖: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保持HbA1c在7%以下。
2. 足部护理:每日用温水(不超过37℃)泡脚,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修剪趾甲时平剪,避免损伤皮肤。
3. 选择合适鞋袜:穿宽松、柔软的鞋子,避免赤脚行走;袜子应选择棉质、无缝线款式。
4. 定期检查: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足部神经和血管检查,早期发现病变。
若发现早期信号,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控制感染、改善循环、清创换药等。若病情进展至晚期,可能需进行介入治疗(如血管支架)或截肢手术。
糖尿病足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通过识别早期信号、掌握自查方法,糖尿病患者可将足部风险降至最低。记住:每一次仔细的检查,都是对健康的负责;每一次及时的干预,都可能避免截肢的悲剧。从今天开始,关注您的“足下健康”,让每一步都走得安心、稳健。
(张沛红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