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近总揉眼睛,是不是没睡好?”“刚上幼儿园,就老眨眼睛,是不是学了坏习惯?”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频繁揉眼、眨眼时,会先归咎于“疲劳”或“模仿他人”。但实际上,这些动作更可能是眼部不适的信号,背后藏着近视、过敏、炎症等多种问题。如果忽视这些信号,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
一、先分清“正常”与“异常”:哪些情况需要警惕?
孩子偶尔揉眼、眨眼是正常现象,比如眼睛进了灰尘、犯困时的生理反应,通常持续时间短,不伴随其他异常。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要警惕眼部问题:
-频率高:每分钟眨眼超过15次,或揉眼动作频繁到影响日常活动(如看书、玩耍时频繁中断);
-持续久:症状持续超过1周,且休息后没有缓解;
-伴随症状:揉眼时哭闹、眼睛发红、分泌物增多、怕光、看东西眯眼等。
这些“异常信号”往往指向特定的眼部问题,家长需要结合具体表现,初步判断可能的原因。
二、常见原因一:眼表炎症,孩子的“隐形折磨”
眼表直接接触外界,容易受到感染或刺激,引发炎症,导致孩子频繁揉眼、眨眼。
-结膜炎:这是儿童最常见的眼部炎症,分为感染性和过敏性两类。
-感染性结膜炎多由细菌、病毒引起,孩子会觉得眼睛痒、有异物感,还可能出现分泌物(黄色脓状或水样)、眼睛发红。比如用脏手揉眼后,细菌进入眼睛就可能引发感染,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还可能交叉传染。
-过敏性结膜炎则与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过敏原有关,典型表现是“眼睛奇痒”,孩子会忍不住揉眼,有时还会伴随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春秋季更常见。
-角膜炎或角膜损伤:孩子玩耍时不小心被玩具划伤眼睛,或沙子、睫毛进入眼内,可能损伤角膜(黑眼球表面的透明膜)。角膜神经丰富,一旦受损会有强烈的异物感、刺痛感,孩子会频繁揉眼,还可能怕光、流泪。
三、常见原因二:屈光异常,视力问题的“早期暗号”
如果孩子频繁眨眼,尤其是看东西时眯眼、歪头,可能是近视、远视或散光等屈光异常的信号。
-近视:孩子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如黑板上的字),会通过频繁眨眼来暂时改善视力——眨眼时眼睑挤压眼球,可短暂改变角膜形态,让视线更清晰。
-远视或散光:这两种情况会导致看东西模糊、重影,眼睛需要持续调节才能聚焦,容易疲劳,进而出现频繁眨眼。
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儿童(3~6岁)的屈光异常容易被忽视,因为他们可能不会主动说“看不清”。如果发现孩子看电视时离得很近、频繁揉眼,建议尽早做视力检查。
四、常见原因三:干眼症,电子产品时代的“新问题”
现在的孩子接触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而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眨眼次数减少(正常每分钟眨眼15~20次,看屏幕时可能降至5~10次),泪液蒸发过快,引发干眼症。
-干眼症的孩子会觉得眼睛干涩、有异物感,忍不住揉眼或频繁眨眼来促进泪液分泌。
-除了电子产品,空调房干燥、过敏导致泪液质量下降,也可能引发干眼症。
五、其他原因:从“坏习惯”到“罕见病”
少数情况下,孩子频繁揉眼、眨眼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倒睫:婴幼儿鼻梁较塌,眼皮内翻可能导致睫毛倒向眼球,摩擦角膜,引起不适。这种情况在肥胖或单眼皮孩子中更常见,常表现为揉眼、流泪,严重时可能损伤角膜。
-抽动障碍:如果孩子除了频繁眨眼,还伴随耸肩、清嗓子、摇头等动作,且在紧张时加重、放松时减轻,可能是抽动障碍。这类问题多与心理压力(如刚上幼儿园、家庭氛围紧张)有关,需要结合心理疏导和专业评估。
-罕见问题:如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等,会导致视力模糊或眼内压升高,引发揉眼、眨眼,但通常会伴随其他症状(如瞳孔发白、眼睛异常增大)。
六、家长该怎么做?三步初步应对法
发现孩子频繁揉眼、眨眼时,家长可以按以下步骤处理:
1.避免“粗暴制止”:不要呵斥或强行阻止孩子揉眼、眨眼,这可能让孩子更紧张,加重症状。先观察是否有伴随症状(如分泌物、发红、视力异常)。
2.减少刺激因素:暂时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用干净的毛巾蘸温水轻轻擦拭眼周,清除分泌物;提醒孩子不要用脏手揉眼。
3.及时就医检查:如果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眼睛发红、视力下降、疼痛等,要尽快带孩子去眼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观察眼表)、过敏原检测等,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总结:别让“小动作”拖成“大问题”
孩子的眼部神经敏感,任何不适都会通过揉眼、眨眼表达。这些“小动作”不是“坏习惯”,而是身体发出的“求助信号”。家长要做的,是细心观察、及时排查,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毕竟,孩子的视力发育只有一次,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他们拥有清晰的“视界”。
(徐若飞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