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群体中,体位性低血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自主神经功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变差,再加上高血压本身对血管和压力感受器的损害,使得他们在体位突然改变时,血压难以迅速调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进而引发头晕、目眩、摔倒等危险情况。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尤其是起床“三部曲”与夜间起夜安全护理技巧,对保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体位性低血压的危害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转为直立位时,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 ,并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等症状。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体位性低血压危害极大。反复发生的低血压会导致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加速脏器功能减退。严重时,患者可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摔倒,造成骨折、颅脑损伤,甚至引发脑梗死,危及生命。因此,积极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日常保健的关键环节。
二、起床“三部曲”,平稳开启新一天
(一)第一步:床上静卧“缓冲期”
早晨醒来后,不要急于起身,先在床上静卧30秒。此时,可轻轻转动眼球,活动一下手指、脚趾,让身体从沉睡状态逐渐苏醒,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这一步能给心脏和血管足够的时间调整工作节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导致血压骤降。
(二)第二步:床边静坐“适应期”
30秒后,缓慢坐起,呈半卧位,在床边静坐30秒。坐起时,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用力过猛。静坐期间,可适当进行深呼吸,帮助稳定情绪和血压。同时,可活动一下颈部和肩部,缓解肌肉紧张。这一步能让身体适应姿势的改变,减少头晕等不适症状的发生。
(三)第三步:缓慢站立“调整期”
经过床边静坐适应后,将双脚垂下床沿,慢慢起身站立,再在床边站立30秒。站立时,可扶着床头或床边的支撑物,确保身体稳定。站立过程中,感受一下身体的状态,若没有头晕、心慌等不适,再缓慢行走。这30秒的站立调整,能让血压进一步稳定,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起床“三部曲”看似简单,却能有效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务必重视,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习惯中。
三、夜间起夜安全护理,守护睡眠健康
(一)夜间尽量减少起夜次数
睡前1 - 2小时内,减少水分摄入,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刺激性饮品,以减少夜间尿液生成,降低起夜频率。若有起夜习惯,可在睡前使用便器,提前排空膀胱。
(二)起夜时遵循“慢动作”原则
夜间起夜时,同样要遵循缓慢改变体位的原则。先在床边坐1 - 2分钟,让眼睛适应黑暗环境,同时使身体适应体位变化,防止因突然站起导致血压下降而摔倒。然后,借助床边的扶手或墙壁,慢慢起身站立,站稳后再缓慢行走。如果感觉头晕或站立不稳,应立即坐下或躺下,稍作休息后再尝试。
(三)营造安全的起夜环境
保持卧室和卫生间的光线充足、柔和,可在床边、过道、卫生间安装小夜灯,避免因光线昏暗看不清道路而摔倒。确保卧室和卫生间地面干燥、防滑,及时清理地面上的杂物和水渍。床边放置稳固的椅子或拐杖,便于起夜时借力。
(四)考虑使用夜壶或床边便器
对于行动不便或低血压症状较为严重的老年患者,可在床边放置夜壶或床边便器,减少夜间起身行走的次数和风险。使用后要及时清理,保持卫生。
四、其他预防建议
除了起床和夜间起夜的注意事项外,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合理饮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心血管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若频繁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需要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起床“三部曲”和夜间起夜安全护理,是简单易行却十分有效的预防措施。家属应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提醒并协助他们做好预防工作,让老年高血压患者远离体位性低血压的威胁,享受健康、安全的晚年生活。
(翟利红 河南省兰考县中医院 老年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