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腹痛呕吐别轻视!儿童肠套叠的紧急处理指南

2023-08-11 16: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凌晨两点,三岁的乐乐突然在床上翻滚哭闹,小脸涨得通红,还伴着频繁呕吐。妈妈起初以为是吃坏肚子,喂了益生菌后不见好转。直到乐乐排出果酱样血便,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连夜送往医院。经检查,乐乐被确诊为肠套叠 —— 这是一种让无数家长措手不及的儿童急症。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就像一场肠道里的 “恶作剧”:一段肠子钻进了相邻的肠管,形成了类似望远镜套叠的结构。这种情况在 2 岁以下婴幼儿中最为常见,尤其是 4-10 个月的宝宝。据统计,每 1000 名婴幼儿中约有 1-4 人会发生肠套叠,且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 2 倍。肠道蠕动节律紊乱、病毒感染引发的肠壁肿胀,甚至肠道内的小息肉,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肠套叠一旦发生,肠道就像被卡住的水管,不仅食物无法正常通过,套叠部位的肠壁还会因缺血而逐渐坏死。若未能及时处理,短短几小时内就可能引发肠穿孔、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二、这些信号千万别错过
识别肠套叠的关键在于捕捉那些 “不寻常” 的症状。最典型的表现是阵发性哭闹,孩子会突然剧烈哭闹、蜷缩身体,持续 10-20 分钟后又安静下来,间隔 15-30 分钟再次发作。这种哭闹不同于普通饥饿或困倦,更像是被强烈的疼痛支配。

呕吐也是重要信号,初期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发展会吐出黄绿色胆汁,甚至出现 “咖啡渣” 样呕吐物。大约 70% 的患儿会在发病后 6-12 小时排出果酱样血便,这是肠壁缺血坏死导致的渗血与肠黏液混合的结果。此外,部分孩子腹部会出现腊肠样肿块,用手轻轻按压会感到哭闹加剧。

三、争分夺秒的紧急处理
当发现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家长要牢记 “黄金 6 小时” 原则。立即禁食禁水,避免进食加重肠道负担;用薄被包裹孩子,减少搬运时的晃动;同时记录症状发作时间、频率和伴随表现,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切勿自行使用止痛药或热敷,这些操作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医院通常会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法,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利用压力将套叠的肠管推回原位。这种无创治疗成功率高达 90%,但必须在发病 48 小时内进行。若空气灌肠失败,或已出现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则需紧急手术治疗。

四、康复与预防并重
经过治疗的孩子需要严密观察,24 小时内要特别留意是否再次出现腹痛、呕吐和血便。饮食上遵循 “由稀到稠” 的原则:先从米汤、藕粉等流食开始,逐步过渡到米粥、软面条,一周内避免食用粗纤维食物。

预防肠套叠,关键在于保持肠道健康。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孩子腹部着凉引发肠道痉挛;添加辅食时遵循 “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 的原则,给肠道足够的适应时间;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降低肠道功能紊乱的风险。此外,家长可以每天早晚用手掌顺时针按摩孩子腹部,每次 5-10 分钟,帮助促进肠道蠕动。

儿童肠套叠虽然凶险,但只要掌握早期识别方法,及时就医,绝大多数患儿都能顺利康复。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珍宝,多一分警惕,就能为孩子的健康多筑一道防线。记住:当孩子出现异常哭闹、呕吐时,不要心存侥幸,立即前往医院检查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陈晨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SICU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