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保护母婴健康,妊娠糖尿病不容忽视

2025-06-02 09: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怀孕期间首次出现或被诊断出的高血糖状态。这种状况可能对母亲和胎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妊娠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管理不容忽视。以下是对妊娠糖尿病的科普介绍,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强调其对母婴健康的重要性。

 妊娠糖尿病的定义和诊断

妊娠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妊娠的第二或第三孕期,此时孕妇的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就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空腹血糖测试、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等。

具体来说,空腹血糖测试要求孕妇在禁食8小时后抽取静脉血,如果空腹血糖值超过5.1毫摩尔/升(mmol/L),则可能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则更为复杂,通常在孕妇饮用含有75克葡萄糖的溶液后,分别在第1小时、第2小时抽取血液样本,测量血糖水平。如果其中任意两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超过标准值,即可确诊为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妊娠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 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超过25的孕妇,其体内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增加了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

- 有妊娠糖尿病史或糖尿病家族史:如果孕妇在之前的妊娠中曾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或者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其再次患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 年龄大于25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增加,因此高龄孕妇更容易患上妊娠糖尿病。

- 有不明原因的流产、死胎或巨大儿分娩史:这些不良妊娠结局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提示孕妇可能存在潜在的糖代谢异常。

- 多胎妊娠:怀有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孕妇,其体内激素水平和代谢需求显著增加,胰岛素需求也随之增加,增加了妊娠糖尿病的风险。

 妊娠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增加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风险,包括妊娠高血压、感染、早产等,并可能增加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

妊娠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是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胎盘早剥和胎儿生长受限。感染和尿路感染风险增加,早产可能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

胎儿可能面临过度生长、低血糖、呼吸困难、黄疸、低钙血症和心脏问题,妊娠期糖尿病还可能增加胎儿宫内死亡风险。

巨大儿增加分娩难度和新生儿问题,低血糖是由于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后突然失去支持。呼吸困难、黄疸和低钙血症与胎儿代谢和器官发育异常相关。

 妊娠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

预防妊娠糖尿病的关键是保持健康体重和生活方式。孕妇应定期产检,早期发现并管理此病。

妊娠前妇女应保持正常体重,孕期避免体重过增。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饮食应高纤维、低脂糖,优选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避免高糖脂盐食品。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日30分钟轻至中等强度运动。

确诊后,孕妇需与医疗团队合作,制定个性化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计划。饮食应均衡,限制高糖脂食物,增加膳食纤维。适度体力活动有助于控制血糖。

孕妇应遵循专业指导制定饮食计划,如早餐全麦面包搭配低脂牛奶和水果,午晚餐以蔬菜、瘦肉和全谷物为主,避免高糖脂食物,加餐选择健康食品。

孕妇应定期监测血糖,确保正常。若饮食和运动无效,可能需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是管理妊娠糖尿病的关键。医生会为需要的孕妇制定个性化方案,通常餐前注射,需遵医嘱并定期复查血糖。

 妊娠糖尿病的筛查和监测

所有孕妇都应该在怀孕24至28周之间进行妊娠糖尿病的筛查。对于有高风险因素的孕妇,可能需要更早或更频繁的筛查。

筛查流程通常包括空腹血糖测试和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空腹血糖测试要求孕妇在禁食8小时后抽取静脉血,测量血糖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则更为复杂,孕妇需要在饮用含有75克葡萄糖的溶液后,分别在第1小时、第2小时抽取血液样本,测量血糖水平。

在妊娠糖尿病的管理过程中,除了监测血糖水平外,还需要定期监测胎儿的健康状况,包括胎儿的生长速度、羊水量和胎心率等。

胎儿的生长速度可以通过超声波检查进行评估,医生会根据胎儿的头围、腹围和股骨长度等指标,判断其生长是否正常。羊水量的监测则通过羊水指数(AFI)或最大羊水深度(MVP)进行评估,羊水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提示胎儿存在问题。胎心率的监测则通过胎心监护仪进行,可以实时了解胎儿的心脏功能。

 结语

妊娠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通过早期筛查、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管理妊娠糖尿病,保护母婴健康。孕妇应该与医疗保健提供者密切合作,确保在整个妊娠期间获得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妊娠糖尿病对母婴的潜在风险。

(夏文香 郸城县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