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卧床期翻身拍背防压疮护理技巧

2024-05-17 13: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因肢体活动障碍、意识不清等原因,常常需要长期卧床。长期卧床不仅会导致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还极易引发压疮。压疮一旦形成,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康复时间,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而科学的翻身、拍背护理是预防压疮及相关并发症的关键手段。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卧床期翻身拍背防压疮的护理技巧。

一、卧床期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面临的风险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多存在肢体偏瘫、感觉减退、自主活动能力下降等问题。长期保持同一卧位,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会阻碍血液循环,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缺氧。加之老年人皮肤本身弹性变差、皮下脂肪减少、血管硬化,更易出现压疮。同时,卧床还会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增加肺部感染风险;肢体活动减少,易引发深静脉血栓 。而规范的翻身拍背护理,能有效缓解局部压力、促进痰液排出、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

二、翻身护理技巧

(一)翻身频率

一般每1 - 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如果患者皮肤耐受性差或已出现压疮早期症状,翻身间隔应缩短至每30分钟 - 1小时1次。夜间患者睡眠期间,可适当延长翻身间隔,但最长不超过3小时,确保受压部位血液循环持续改善。

(二)翻身方法

1. 两人协助翻身法:适用于体重较重或完全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两名护理人员站在病床同一侧,一人托住患者肩部和头部,另一人托住腰部、臀部及下肢,两人同时用力,将患者平移至病床一侧,再同时将患者翻转至侧卧位。翻转时要保持患者头、颈、肩、躯干、下肢在同一轴线上,避免扭曲身体造成二次损伤。

2. 一人协助翻身法:对于体重较轻或有一定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站在病床一侧,先将患者双手交叉放于胸前,然后一手托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托住臀部,轻柔地将患者翻向一侧。翻身后,在患者背部、腰部、膝部及踝部垫上软枕,使患者保持稳定的侧卧位。

(三)特殊体位护理

1. 30°侧卧位:该体位可有效减少身体骨隆突部位的压力。患者侧卧时,背部用软枕支撑,使身体与床面呈30°角;下方的手臂前伸,上方的手臂屈曲放于胸前软枕上;下方的腿伸直,上方的腿屈膝,两腿之间垫软枕,避免膝关节、踝关节相互压迫。

2. 平卧位:患者平卧时,在头部、肩胛部、骶尾部、足跟等骨隆突处垫上气垫圈、海绵垫或减压敷料,减轻局部压力。同时,要注意避免床单、被褥褶皱,保持床面平整。

三、拍背护理技巧

(一)拍背时机

拍背应在患者进食前30分钟或进食后2小时进行,避免引起患者呕吐。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可在翻身前后进行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二)拍背方法

护理人员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使手掌呈空心状,利用腕关节的力量,有节奏地从患者背部下方(腰部)开始,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进行叩击,叩击力度要适中,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叩击频率为每分钟120 - 180次,每次拍背时间3 - 5分钟。拍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

(三)结合有效咳嗽

在拍背过程中,可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患者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腹肌用力,连续咳嗽2 - 3声,以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无力咳嗽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在患者咳嗽时,用双手按压患者的下胸部或上腹部,协助完成咳嗽动作。

四、压疮预防与护理

(一)皮肤观察

每天至少2次仔细检查患者全身皮肤,重点观察骨隆突部位(如骶尾部、足跟、肘部、肩胛部等),查看皮肤颜色、温度、完整性及有无红斑、水疱、破溃等情况。一旦发现皮肤出现压红,且在解除压力30分钟后不消退,应警惕压疮发生,及时采取措施。

(二)皮肤清洁与保湿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为患者擦拭身体1 - 2次,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擦拭后,可适当涂抹润肤霜,保持皮肤湿润,防止干裂,但要避免在皮肤褶皱处涂抹过多油脂,以免滋生细菌。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清理排泄物,用温水清洗肛周及会阴部皮肤,并涂抹皮肤保护剂,预防失禁性皮炎。

(三)使用减压设备

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气垫床、减压床垫、减压坐垫等减压设备,分散身体压力。气垫床通过规律交替充气、放气,不断改变身体受压部位,有效减少局部压力;减压敷料(如泡沫敷料、水胶体敷料)可垫在骨隆突处,起到缓冲压力、吸收渗液的作用。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卧床期的翻身拍背及压疮预防护理,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掌握科学的护理技巧,坚持规范操作,不仅能有效预防压疮等并发症,还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家属和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若遇到问题或不确定的情况,应及时咨询医护人员,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

(翟利红 河南省兰考县中医院 老年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